更新时间:2015-11-19 08:44:30来源:采编
【A股巨震致452亿元专户平仓 万亿分级资管引发监管警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年内A股开启剧烈震荡行情以来,遭遇执行平仓的基金及子公司专户产品已不少于273只,合计总规模不少于452亿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年内A股开启剧烈震荡行情以来,遭遇执行平仓的基金及子公司专户产品已不少于273只,合计总规模不少于452亿元。
经历年内的股指震荡后,针对分级资管产品的监管口径也在悄然位移。
“现在监管层不鼓励高杠杆的分级产品了,和股灾前比,许多机构的杠杆也都降低了。”华东一家基金子公司项目经理坦言,“这次股灾其实是让这些杠杆创新产品的风险暴露了。”
事实上,监管层针对分级产品杠杆率调校,或与较多分级产品因在今年6-8月份的股灾中净值触及警戒线、平仓线而遭到平仓有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年内A股开启剧烈震荡行情以来,遭遇执行平仓的基金及子公司专户产品已不少于273只,合计总规模不少于452亿元。
在监管层看来,包括定增类在内的高杠杆专户产品设计进一步放大了市场波动,并面临较大的潜在风险。此外,部分结构化专户也容易被市场操纵,为内幕交易提供便利。
事实上,监管层已对此有所警觉。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为资管业务划清行为边界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落实资产管理业务“八条底线”禁止行为细则》(下称资管细则)已于8月底完成修订,其中针对各类分级产品的杠杆上限进行了调低。
273只专户“震荡市”平仓
监管层拟对分级产品实施更加严格的底线监管,或与今年A股震荡中,分级产品潜在风险的充分暴露有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权威渠道获得的一份数据显示,在囊括了A股剧烈震荡期在内的6月10日至10月16日期间,共有273只专户产品因劣后端无法足值而被“执行平仓”,累计涉及产品规模达452亿元。
此外,还有部分产品曾触及风控警戒线与平仓线。其中触及警戒线产品达221只,累计规模达391亿元;触及止损线产品达35只,累计规模44亿元。
“这些遭遇平仓的产品中,绝大部分都是杠杆较高的分级产品。”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券商资管人士透露,“因为分级产品的杠杆比较高,所以预警线和平仓线也很高,一旦股市发生剧烈波动,就会被率先平仓。”
按今年3月份起实施的“八条底线”《资管细则》,分级资管产品的最高杠杆倍数不得超过10倍,其中权益类产品的最高杠杆倍数不得高于5倍。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实际操作中,基金及子公司专户产品的实际杠杆通常为1:2-1:2.5,但这一杠杆率在极端行情下仍然面临风险暴露的可能性。
“权益类的产品最高也就是1:5的杠杆,但操作中最多也就是1:2、1:2.5,1:5的很少,因为这个杠杆理论上两个跌停板就会爆仓。”前述基金子公司项目经理表示,“主要是今年的行情太极端,如果在高点建仓,股市出现大幅下跌时,一些杠杆看起来不高的产品也会被击穿警戒线和平仓线,进而引发被动卖盘和市场波动。”
此外,投资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分级产品也出现了一定的风险暴露。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权威渠道独家获得一份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今年二季度以来设立的基金公司、子公司专户产品中,投向股票定增的产品为77只,规模达211.88亿元。
而在上述产品中,74.03%的产品劣后级净值已低于1,22.08%的产品劣后净值低于0.5,而更有10只产品的劣后级份额已遭遇了清零。
在分级产品市场风险引起监管警觉的同时,由高杠杆引发的违规操作空间也被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监管层对前述分级结构化产品的潜在风险总结为两类,其一是杠杆设计进一步放大了市场波动,其中高杠杆定增产品也面临了较大市场风险;其二是部分主体通过认购结构化专户的劣后级进行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的风险,其中部分涉嫌违规的机构目前已被监管层立案调查。
“一家基金设立了结构化资管投向一只票,劣后端居然是一个人,两个月后上市公司定增,股价不断上涨。”前述接近监管层的券商资管人士介绍称,“另一家基金子公司存续产品中有147只资管产品,投资单一股票,涉及产品规模达506.14亿元,部分产品聘请个人为投顾,或劣后级为一个人。这些案例都存在利益输送、内幕交易的行为,有的已被证监会调查了。”
9月底分级产品破万亿
事实上,分级产品风险一方面来自于杠杆本身,另一方面同类产品规模不断扩大,也在积聚潜在的风险体量。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权威渠道独家获得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基金母公司存续专户产品中,分级产品数量达到了1944只,累计规模达4561亿元,占基金公司一对多专户规模的72%,占专户总规模的21%。
值得一提的是,在分级产品中,混合型产品的比例最高,占比达53%,而股票型产品和债券型产品的占比则分别为31%和14%。
和母公司相比,基金子公司的分级产品规模则更胜一筹。前述数据显示,基金子公司存续产品中有1468只分级产品,规模达5454亿元,占一对多专户产品的25%和专户总规模的7.9%。
这也意味着,截至9月底,基金公司及子公司分级专户业务规模已达10015亿元,突破万亿规模。
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公司的分级产品规模之所以能够做大,与其此前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有关。
“郭树清时代松绑资管业后,基金子公司的投向几乎是不受限制的,几乎成了万能神器。”前述基金子公司项目经理坦言,“这也让不少基金子公司在各类业务上都有了布局,业务越做越大了。”
“和信托、券商相比,基金子公司有个BUG,就是没有净资本约束。”明天系旗下一家信托公司信托经理称,“基金子公司的专项计划目前还没有形成净资本占用,这在理论上和风险管理上是不合逻辑的。”
此外,在投资方向上,基金子公司分级产品似乎对非标类资产更加偏爱。前述权威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基金子公司非标类产品占比达37%,超过股票型产品的36%,此外混合型和债券型则分别占比14%和2.6%。
值得一提的是,彼时有部分专户产品的杠杆倍数较高,其中杠杆倍数(按设立时份额)超过10倍的共计29只,合计规模达59.29亿元;其中基金公司专户16只,规模20.67亿元;基金子公司专户13只,规模38.6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