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遇机构“坐庄”怎么办?普通投资者最好别跟

更新时间:2016-08-22 08:28:28来源:采编

【买基金遇机构“坐庄”怎么办?普通投资者最好别跟】公募基金人士就对记者坦承,定制类产品主要就是针对机构发行的,“其实个人投资者没有购买必要,而且基本1天发行结束不对外宣传,个人投资者也很少会知道”。(每日经济新闻)从前只听说过买股会遇到机构“坐庄”,没想到买基金也一样。

近日,安信基金公布了旗下三只高度符合机构定制特征、并且同质化程度很高的基金招募说明书,引发行业人士和投资者的全面关注,“委外资金正涌入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的消息不胫而走。

事实上,不仅是上述三只新基金,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基金中,机构投资者占比高出90%、认购户数刚刚超过最低标准的比比皆是,而这些正是机构定制基金最基本的特征。如果说此前这类产品还集中在债券基金,尤其是纯债基金范畴内,那近期的种种迹象则表明,定制基金的领地正在迅速扩张。

由于机构投资者占比相当高,其一举一动都能对基金的规模和净值产生影响,如果这些“一致行动人”统一采取某种行动,对单只基金的冲击将是非常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机构和股市里的“庄家”也并无二致,把这类基金称为“庄”的基金也不为过。

如此说来,唯一比较困惑的大概是普通投资者了:到底什么样的基金才是机构定制基金?这些基金有哪些特征?它们的业绩表现如何?到底能不能跟着“庄”买基金?

带着这一连串疑问,记者走访了多位公募基金人士、行业专家以及业内人士,并结合最新统计数据,希望能全面解答上述疑惑。

定制基金成大势所趋?

今年以来由于市场持续震荡调整,基金的发行销售屡屡遭遇寒冬,但一些首募规模较大的新基金产品却成了其中的一抹亮色。

例如,5月4日工银瑞信基金发布公告称,旗下的工银瑞信泰享三年理财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提前结束募集,首募规模达到惊人的300亿元,有效认购总户数却仅有235户,募集天数也只有两天。与此相似的还有另一家基金公司发行的债券产品,合同公告显示认购规模达到10亿元,有效认购户数仅为两户。

有业内人士告诉理财不二牛,在这样的认购结构里,机构占比是相当大的:“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定制型基金,背后都是来自银行等机构的委外资金。”

济安金信副总经理、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也对牛妹总结了这类基金的几大特征:“首先,这类基金的规模,通常在亿元位且都是整数,后面就只跟一个零头;第二,投资者户数不多,最常见的就是200多户;第三,发行期限都很短,一天或两天,略长的仅为一周之内。”

上述业内人士坦言:“这类基金的个人客户估计就是为了满足投资者人数成立下限而凑数的。”

有数据统计显示,仅今年一季度满足上述定制基金产品特征的基金数量就达到了37只。而从近期新基金发行的情况来看,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之前最熟悉的定制型基金或许就是“国家队”那五只了,不过这几只基金对个人投资者并不开放。另一方面,虽然此前“机构定制型基金”的概念没有被明确地喊出来,但这种产品却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而是伴随着金融机构委外业务的发展就逐渐兴起了。

2008年,银行委外业务开始起步。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随着机构委外业务的迅猛发展,这些定制基金也开始崭露头角。它们都没有走“一对多”或者“一对一”的专户通道,而是直接进行公开募集,也就是说普通投资者也可以进行申购。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机构持有占比在90%及以上的基金一共有681只。按照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底,国内基金总数为2722只,那么这个占比已经高达23.92%。

本来吧,基金公司为机构量身打造产品无可厚非,而“金主”们对产品的业绩稳定性要求也相对较高、回撤要求少,照理说是其乐融融,可问题偏就出在这帮被“凑数”的散户投资者身上。试想一下:如果小散和机构一起持有某只基金,机构突然撤资赎回,那对于这些“留守”的持有人自然会造成困扰,这个时候对基金规模和净值会产生哪些影响?要不要提前进行信披?持有人制度到底是否合理?

事实证明,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在现实中出现了,而且并非个例。

黑天鹅“搅局”

今年初,打新基金建信鑫丰回报C由于净值计算方法的原因,在巨额赎回后单日暴跌67.56%,创下非杠杆基金最大单日跌幅纪录,这一幕相信很多投资者还记忆犹新。从彼时起,怎样处理因“巨额赎回而引发基金净值大幅变动”的话题就在行业内引发热议,定制基金的风险也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

而在此之后,又相继有多只基金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西部利得基金旗下的西部利得成长。这只基金在今年二季度遭遇了机构的巨额赎回,使得其规模迅速从26.81亿元缩水到5293万元、幅度高达98.03%,已沦为一只“迷你”基金。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停牌期的*ST八钢的净值占比被动提升到了47.60%,并且由于重组失败,直接带动西部利得成长净值的持续下跌,累计跌幅达12.7%。

牛妹查询了这两只基金2015年报后发现,其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分别高达99.98%和99.94%。

而最近的一次,大概是人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货币基金也会因为大规模赎回而出现负收益的情况。从7月18日至24日,兴业基金旗下兴业鑫天盈货币A的7日年化收益率均为负值。基金公司方面对此的解释是,7月18日当天,该基金有大额赎回的情况发生。

看到这里,相信有的投资者已经开始蒙圈了:前面不是说机构定制基金对稳定性要求比较高,这咋一言不合就巨额赎回了?事实是,虽然机构投资确实更要求稳健,因此定制基金此前更多地会出现在债券、尤其是纯债基金里,但即便如此机构也并非我们想象的全是长期持有人。在A股市场震荡大的情况下,机构通常也是快进快出,去年就给了基金经理巨大的流动性压力。而一旦遇到这种情况,被“遗留”下来的普通投资者就相当尴尬了,因为他们不仅要面临净值计算可能出现的问题,更有可能因基金规模的变动而被清盘。

首先来看看机构大额赎回为何会对基金净值产生地震式的影响。一位大型公募基金公司人士以内部文件为基础,向牛妹分析了巨额或大比例赎回对基金收益影响的原理:“主要是三部分因素:1、赎回费;2、销售服务费、托管费、管理费;3、基金单位净值计算精度。”

具体说来,在收取赎回费的短期赎回期内,巨额赎回支付的赎回费按一定比例计入基金资产,会导致基金单位净值暴涨。去年7月,鹏华旗下的鹏华弘锐混合基金C遭遇巨额赎回,其净值在7月7日飙涨71.79%、创出基金史上单日最高涨幅就是由此而来。不过这种“意外的惊喜”却非常少见,更多的还是因机构撤资赎回而被牵连暴跌,这就要说到后面两大因素了。

其次,当持有超过一定期限时,巨额赎回不需要支付赎回费,基金运作的相关费用尤其是销售服务费是由剩余持有人承担的,可能造成基金单位净值暴跌。正如王群航所说,机构赎回之后,基金的规模就剩下一个百万元左右的“零头”,这样的规模不仅不适合债券基金的运作,且还要每天被计提管理费、托管费等,“留守持有人等于是在天天亏钱”。假如发生在货币基金,就会出现万份收益为负的现象。

第三,根据公司部分公募基金合同的约定,“基金份额净值是按照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基金资产净值除以当日基金份额的余额数量计算,精确到0.001元,小数点后第4位四舍五入”。

分级基金采用这一估值精度进行估值时,假设C端发生巨额赎回,在T日估值出现“五入”的情况下,T+1日C端净值就会下跌。而巨额赎回还可能导致基金被动重仓持有某只证券,或是基金股票仓位被动增加,继续持有的投资者要承担高仓位下高杠杆的市场波动风险。之前出现的几个极端案例都是这样的情况。

讲到这里,牛妹只能用“凶险”两个字来形容机构巨额赎回带来的风险了。

除此之外,当委外资金撤出后,剩下区区百万元左右的规模基金经理是否不屑管理?这样的“小微”基金是否可能会被清盘?这些都成了悬在投资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随着委外资金越来越多地通过纯债、灵活配置类基金进入债市和股市,成为一只只“庄”的基金,而这些基金的大额申赎愈加频繁,投资者到底要不要跟上?

给机构打工更卖力?

对于投资者而言,基金的业绩表现当然是要不要买入的首要判断标准。那么这些“庄”的基金在业绩上是不是比同类基金更突出呢?换句话来说,基金公司给大资金方打工时有没有更卖力?事实胜于雄辩,那么下面牛妹就要上数据了。

根据数据,截至2015年底,开放式基金中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达90%及以上的共有510只,其中混合型259只,债券型基金190只,股票型基金56只,其余类型的总量相对较少。那么这三大类定制基金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排除掉基金成立时间的因素,超过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的数量是最有参考意义的,三种定制型基金的占比分别达到了96.9%、75.26%和48.21%。而在这其中,债券型基金和混合型的定制基金数量又是最多的,这种类型的基金收益率如何也是可见一斑了。

普通投资者何去何从?“最好别跟”!

对于当下发行遇冷的基金公司而言,委外资金的大笔流入无疑是“雪中送炭”,相关产品的设计以机构为核心、收益率相比之下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也并不奇怪。但另一方面,这是不是说明定制型基金在对于普通投资者的保护上天然就存在短板?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到底希不希望普通投资者购买此类定制型基金?

在进行多方采访之后,牛妹得到的答案或许并非正面。

上述公募基金人士就对牛妹坦承,定制类产品主要就是针对机构发行的,“其实个人投资者没有购买必要,而且基本1天发行结束不对外宣传,个人投资者也很少会知道”。

而另一位沪上基金公司人士也告诉理财不二牛,针对定制型基金,在申购赎回时,“基金公司肯定是会优先考虑机构的”。

“对于普通基金,基金管理人有权利决定在大额申购赎回时有选择性地执行,但是定制基金这方面对普通投资者还是缺乏保护的,需要谨慎参与。”

王群航则是直截了当地指出,这类机构定制基金“普通投资者最好别跟”。

目前业内对于机构定制基金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于机构的巨额申购和赎回,是否应当进行更及时、详细的信披。

在《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中,与信披相关的规定主要有两条。分别是第十五条规定:“基金管理人在办理基金份额申购、赎回业务时,应当遵循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发生申购、赎回损害持有人利益的情形时,应当及时暂停申购、赎回业务。”第三十五条规定:“因证券市场波动、上市公司合并、基金规模变动等基金管理人之外的因素致使基金投资不符合本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比例或者基金合同约定的投资比例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十个交易日内进行调整,但中国证监会规定的特殊情形除外。”

天铭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宋一欣对此表示,保护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主要就是靠完善、透明的信披,如果主要机构持有人有重大行为变动,包括买入或卖出,基金公司都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披露。“对这种突然的变化行为应该有限制、有红线,而现行法律法规这方面是缺乏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基金管理当中的信息披露应该加强。”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亦千也指出,基金公司本身是销售机构,对机构和普通投资者的服务肯定也完全是两码事,“服务本身涉及信披的内容就不对称,确实存在不公平的现象,未来也肯定会出台政策去区分和定位不同类型的基金,相应的进行有效信披”。

其次,在遭遇巨额赎回时,基金净值传统的“四舍五入”计算方法也颇具争议。王群航对此建议,相关基金出现单日净赎回量超过5%的情况时,计算净值应该精确到小数点之后足够的位数,如9位、10位,从而保证赎回者和留守持有者双方利益的均衡。

在目前的实际操作中,往往最后还是由基金公司自掏腰包修复净值。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监管机构正在不断出台新政策,推动净值计算更加精确。

第三,关于基金持有人公平制度的设计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除此之外,上述公募基金人士还对牛妹表示,委外资金的进入、机构定制基金的出现是趋势:“银行为应对理财收益下降投资标的不断缩小的情况,必然会通过基金进入债市股市获取较稳定可期的收益,这是正常的市场竞争和发展趋势。未来的公募基金市场将会是机构为主体,个人投资者的比重也会不断降低,这一点可以参照美国的基金市场。”

刘亦千对此表示了认同,他告诉理财不二牛,基金机构化是比较通用的一种模式:“在北美、欧洲这样的地区,公募基金有很多不同形式,比如面向普通老百姓的零售类基金,以及面向机构的机构型基金,国内也正在向海外市场的结构靠拢。所以普通投资者首先要关注这类基金到底是用来干嘛的、反映出的机构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与自己的是否吻合,这是前提,不吻合的一定不要投。”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