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10-18 09:02:35来源:中国证券报
过去十五年,与发达国家经济放缓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经济高增长,国内流动性充裕,资产价格走高,投资中国境内资产获得超额收益;然而,未来几年海外资产吸引力将远高于境内资产,资金出海迫在眉睫。机构、高净值个人业已先行一步,居民参与海外市场的门槛正逐步降低,居民海外投资爆发可期。
海外资产配置迫在眉睫
国内资金配置海外资产迫在眉睫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人民币汇率面临较大贬值压力。现阶段,在美国加息预期导致美元走强、全球出口导向经济体竞相贬值、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外贸压力增大等诸多因素作用下,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结束长达10年的升值趋势,开启贬值大门,增加汇率弹性为我国经济保驾护航。作为资产定价基础,汇率价格是资产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居民投资以非人民币计价的海外资产可规避贬值风险。
其次,国内资产收益率持续走低,估值与海外倒挂。在中国GDP降速、国内资产质量下滑、流动性充裕导致资产荒频现的背景下,境内资产价格大幅走高,债券市场收益率屡创新低,股市风险溢价吸引力也消失殆尽。无论是港股、欧美股市,或是海外债券市场,估值吸引力已明显强于内地。
最后,分散化风险是关键。本土偏好是投资中的普遍现象,但居民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全球化配置是大势所趋,分散对单一经济体投资过于集中的风险已迫在眉睫。对比来看,美国和日本海外投资占GDP比例分别为53%和85%,中国仅为2.4%,有较大提升空间。
居民海外投资爆发可期
过去,无论监管机构出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还是风险防范的考虑,部分制约了居民海外投资便利。与居民投资海外存在诸多政策限制相比,机构海外布局和投资能力领先于居民端。一方面,以机构为主的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DI)已达1456.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18.3%,占全球流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到2015年的9.9%,连续13年实现增长,仅次于美国(2999.6亿美元)。另一方面,以外汇储备为代表的“国家队”在海外投资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居民只能通过参与QDII基金进行对外投资,由于QDII基金推出时恰逢2008年金融危机,且重叠人民币升值大周期,加之基金经理海外投资经验不足和产品同质化严重,QDII整体规模和业绩不尽如人意;未来,虽然外汇储备规模从近4万亿美元已降至3.2万亿美元,但距离国务院提出的合理规模目标仍有距离,“藏汇于民”进程将进一步提速,居民海外投资爆发可期。
出海投资,高净值个人也已先行一步。由于富裕人群的投资需求较大(移民、子女教育、海外理财等)且投资渠道较丰富,数据显示,中国财富外流呈显著加速态势,在千万富豪总资产中,海外资产平均占比为19%;目前还没有海外资产的富豪中,近30%的人在未来三年有向海外投资的计划,而居民端受制于投资渠道有限,海外资产配置比例仍在历史低位。
出海首选公募基金
居民从海外市场分一杯羹的门槛正在逐步降低。港股通政策推出已两年,在不断优化的同时,进一步取消了总额限制,向银行、保险和基金等专业参与者提供了细则,在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前提下,提升了公募基金等专业机构提供海外投资产品的意愿,降低了居民海外投资的门槛,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目前,公募基金是居民参与海外投资和获得收益最有效的方式。以港股通公募基金为例,通过将大量个人零散资金汇聚成池,由具有丰富海外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统一投资,既突破了个人投资者资金门槛的限制、提升规模效应,也提升了整体海外投资能力,弥合对海外市场不熟悉的短板。此外,无论QDII还是港股通基金,大量专注海外投资的基金经理经历了周期洗礼,积累了较强的抗风险和拿收益的能力,在人民币贬值的大周期下,投资收益有望大幅提高。
去海外市场淘金,大多数中国居民仍旧是新手。在实际投资中,建议居民更新投资理念,选最合适的市场,做中长期投资者。据统计,养老金、企业年金和共同基金等长线投资者占据了海外金融市场(包括港股)市值的80%,匹配市场与自身的风险收益后,长线投资者通过拉长持仓期限,避免被短期波动左右,获取稳定的长期收益。对处于海外投资初级阶段的中国居民而言,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较熟悉且具有中长期价值的资产类别进行海外配置。举例而言,现有A股投资者可考虑多配港股资产,在港元跑赢人民币、港股相对A股的折价缩窄、沪深港三地资金互通提升流动性溢价的多重影响下,中长期内,港股大概率将跑赢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