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7-12 05:46:39来源:互联网
上半年大部分资管产品发行难度加大,却有一部分知名私募能持续获得净申购,原因在于业绩保持领先、控制回撤能力较强。
证券时报记者 赵婷
A股市场持续的“一九行情”之下,私募基金的发行也日趋分化,不同业绩、不同规模的私募基金冷热不均,而根据资金性质和产品策略的差异需求,部分中小私募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多种渠道打好规模“保卫战”。
业绩领先
大私募逆市扩容
“今年上半年我们并没有发行新产品,但产品持续营销净申购大约50亿元,单产品单月最大净流入有10亿元。”北京一家大型私募公司的高管告诉记者。而深圳一家私募基金董事长也向记者透露,上半年他们每月基本上能录得10亿的申购资金。这两家的共同点是,他们产品表现较为稳定,今年业绩表现领先。
根据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披露数据的私募产品中,共有318只股票型私募产品年内收益在20%以上,其中50亿以上的私募机构旗下产品包揽了105只。规模较大的知名私募如景林资产、高毅资产、淡水泉投资等业绩均不错。
“业绩排名在市场前10%的私募基金更容易受到渠道的欢迎,发行情况也较为理想,而另外90%的私募则很难感受到市场回暖的迹象。”沪上某中小型私募基金内部人士表示,除了业绩之外,私募基金的知名度也是渠道考虑的因素之一。一方面知名私募卖点多,运作的稳定性强,另一方面也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在他看来,目前私募发行市场犹如A股蓝筹股和成长股分化一样,不同私募间的分化也较为明显,且该趋势会继续加强。
部分中小私募
转战FOF
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27日的数据显示,6月份共有528只私募基金发行,甚至低于4月份707只的发行数据,而彼时,私募基金行业不少人士认为私募基金产品发行已经降至冰点。在6月份的最后两周,统计数据均显示新发私募基金产品数量处于今年来低位。不过,就5月份数据来看,共有1065只产品发行,显示出了回暖迹象。
沪上某私募基金市场部人士表示,从产品发行数量和销售持续性看,私募代销较为领先的机构当属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从招商银行年初到现在的私募产品销售情况来看,的确有加速趋势。
“行业趋势对基金发行要求在提高,按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的要求,证券公司代销私募的门槛提高,券商很难再卖出很大的量,这意味着中小私募券商通道被卡住了。幸有银行销售端回暖,这让大型私募较为受益。”上述市场部人士表示。
“从整个行业来看,还看不到销售回暖迹象。”上述内部人士表示,就自己感受而言,股票多头策略的产品发行并未回暖,渠道依然比较谨慎,尽管市场近期有所回暖,但客户对此并不买账。
在这种市场行情之下,部分私募寄希望于第三方理财等中小渠道,而部分谨慎的私募则拒绝中小渠道,考虑将目光转向私募FOF基金。“相对而言,承接私募FOF的资金比较稳定,还会承担一定的管理功能。但缺点在于做的好的私募FOF比较强势,从中的分成也会相对高一点。”某私募人士对此表示。
不过也有私募基金人士认为,私募FOF的承载量有限,就目前私募FOF 的发展规模来看,分配到单个私募管理人的金额较小,对扩张规模来说作用有限。
据了解,受到私募基金产品策略不同和对接资金性质的不同影响,私募基金拓展渠道的角度也有所差异。比如一些私募量化基金大力拓展上市公司专户业务,这部分资金在规模中已经占到了相当的比例。
“这主要还是资金性质所决定,量化产品的波动小,收益稳定,上市公司资金对回撤的容忍度较低,量化产品和这部分资金较为匹配。”上述私募市场部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