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11-16 17:25:49来源:互联网
日前,国内知名电商企业京东发布了自己的三季报,其三季报显示,京东第三季度净收入为837亿元人民币(约126亿美元),同比增长39.2%;其第三季度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9%。这样的数据一出来,自然引得一片叫好声,让人们对京东有了更多的期待。
可是,数据从来都不是鉴定一家企业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更何况,在一片“向好”数据的掩盖下,还有一些数据,是京东有意不让人们发觉的——因为,当大家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可能会对京东多了一份更深层次的了解。比如,京东在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中,首次没有明确列出GMV增速。
京东9次改动到底为了什么?
何谓GMV增速?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叫做GMV。所谓的GMV,是Gross Merchandise Volume的简称,一般只有平台类的电商网站才喜欢这么个说法,在电商网站的定义里面,它是指网站成交金额。这里面学问就大了,因为这个实际指的是拍下订单金额,包含付款和未付款的部分,而大众较为接受的销售额,一般就是实际流水。因此,在很多关于活动销售额的新闻报道中,电商最喜欢用的就是GMV金额,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数字大,好看!
(京东修改GMV“上瘾了”)
那么,京东在这个GMV上,玩出了怎样的“花招”呢?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因为京东这几年竟然至少9次在统计GMV时,频繁地更改统计口径。
第一次是在2015Q4财报,京东开始使用所谓“友商同口径GMV”来对标业内同行,到了2016Q1财报,京东又首次对“友商同口径GMV”给出了详细定义。根据京东当时的说法,所谓“友商同口径GMV” 与普通的GMV相比,主要是剔除范围的变化,后者剔除的是B2C 订单金额2000元以上未完成的交易,友商口径GMV剔除的是单价10万以上的订单和单个客户日交易额大于100万的订单。这个变化引起的结果,是否对京东的数据更好看有利,一目了然。
而这也不是京东第一次玩这种“剔除”的把戏了,在2015Q3,京东财报最初是剔除了收购拍拍网后的影响。到了2015Q4财报,京东又将第三方APP上的成交涵盖在内,以便把在腾讯系APP上成交的GMV都包进来。而在京东2016年Q4的分析师会议上,京东也公开承认当季度新客户中大约25%来自腾讯。
当然,由于这种变化的次数太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只以2017Q1财报为例,京东又一次修改了GMV的定义,把原定义中第二段的“经由我们的市场支撑的第三方商家“中的“经由我们的市场支撑”这一定语删掉,这样一来,京东到底想干什么也就是“司马昭之心”了——为了数字更好看。
对手们才真正让京东“进退维谷”
实际上,在各行各业,像京东这样将“谎言包装成数字”的做法也是屡见不鲜,似乎也无可厚非。可是,像京东这样,一再在这上面做文章,就有点太不厚道,真欺负普通消费者看不懂啊!
比如,这一季财报,京东竟然又干了。这一次,京东GMV在财报中“消失”了——当然,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失”,而是不再以重要且显着位置标出。并且,这一季度,京东又一次调整了它的统计口径。
而这次调整的直接结果就是,京东在今年的第一和第二季度的GMV分别由原来的1841亿、2348亿,“剧增”为2532亿、3353亿,分别增加了多达691亿和1005亿。同时,按照最新口径,2017年第三季度,京东GMV高达3025亿。
(京东的GMV增速呈现断崖式下滑态势)
可是,让京东尴尬的是,即便一再更改统计口径,它的GMV同比也只是增长32%。要知道,京东的这一数据在2014年高达107%,不过也是从那以后就开始掉转直下,2015年是84%,2016年直接跌到47%,如今又滑到了32%的低位。这种下滑,说是断崖式下跌也不为过。这也难怪,京东在这一次的财报中,对 GMV增速避而不谈了。
既然增速创下了新低,那么京东的故事可能就有点难讲了。众所周知,京东在资本市场讲的故事原本就是“先做大再赚钱”,这样才使得以往的投资人也不管是赔是赚,只要看到增速就好。可是如今,“高速增长”的故事讲不下去了,京东将被迫去“赚钱”。
这对京东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危险信号,因为目前他们赚钱的能力,相比投资人的巨额投资,实在有点不值一提。而资本市场向来有鞭打快牛的习惯,如果企业盈利,投资人就希望越赚越多,稍有失望股价就会大跌,比如百度市值被“腰斩”,京东极有可能步其后尘。
更何况,在自己增速大跌的同时,京东的竞争对手们依然在大步向前。比如2017年Q2,天猫GMV增速达到了49%,同期京东为46%,最近的Q3财报,天猫GMV增速与Q2持平,仍然是49%。而最新的数据显示,11月1日至11日,在智慧零售的引领下,苏宁易购全渠道GMV增长率竟然高达163%,这对京东而言,恐怕要望尘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