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1-27 12:28:18来源:天天基金网
摘要 【鸡年三大方向配置基金 基金经理明确改革是重头戏】基金投资策略的前提是判断证券市场运行趋势,证券市场运行趋势分析的前提是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展望2017年A股市场,我们认为,市场依然处于调整周期的概率较大,系统性机会缺乏,但结构性机会存在。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转型升级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A股市场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制约,深蹲之后震荡盘整。而由于缺乏系统性机会,2016年基金市场延续着靠天吃饭的窘境,且有资产荒背景下基金发行短平快的隐忧。
发行隐忧:平均发行规模落入谷底
2016年新基金发行数量1057只,较2015年增长28.59%,这是公募基金诞生19年以来首次出现新发基金数量突破千只的盛况,在2016年的低迷市道中实属不易,然而一派繁荣的背后仍有隐忧。
我们先来看两组数据。2008年以来新基金发行数量不断攀升,但是新发基金平均发行规模却逐年下降,2016年更是达到历史新低,平均发行规模跌入10亿元以内。而从历年发行基金到截止日平均份额的变化趋势显示,最近三年新发基金存续规模大幅下降。由此可见,2016年不仅新发基金规模越来越小,而且老基金存续规模也是逐年缩水,迷你基金正成为基金市场相当普遍的现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30日,存续规模超过10亿元的基金仅占全部基金的34.67%,存续规模低于5亿元的基金则占到全部基金的46.54%。
2017年新发基金的隐忧体现为发行结构的失衡。2015年年底以来,在资产荒背景下,银行委外资金投资需求迸发,基金市场带有专户性质的委外产品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由于这类资金受托方多有一定的收益预期需求,定制化、机构化和迷你化就成为了这种短平快发行产品的重要特色。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些产品一旦收益预期不达标,可能会引发部分委外资金中的机构投资者提前集中赎回,给市场带来非正常的波动风险,并可能对中小投资者造成一定损失。
业绩隐忧:靠天吃饭荒年歉收
2016年是偏股型基金的歉收年。截至2016年12月23日,全部基金加权平均累计净值增长率-3.35%,其中偏股型基金平均累计净值增长率-4.35%,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等分类基金无一取得正收益。
偏股型基金全面亏损的局面此前仅在2008年和2011年出现过,只不过2016年亏损幅度相对较小。同时,与2016年上证综指和沪深300指数相比较,各分类基金表现算是差强人意,但作为专业理财机构未能体现择时能力和选股能力优势,而是继续靠天吃饭模式,荒年歉收,面对普通投资者最简单的理财需求,仍显尴尬。
在具体分类基金表现上,由于普通股票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仓位调整空间受限,年度净值损失幅度略小于大盘下跌幅度。但令人诧异的是,仓位调整空间较大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年度净值损失幅度高达11.05%,与大盘几乎同步,主动管理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相对而言,灵活配置型基金与量化配置型基金则明显表现出基金类型特点,全年录得较大超额收益;受商品价格的超强表现和海外市场的强劲上扬,小众的商品型基金和QDII基金分别以8.65%和5.25%的绝对正收益表现抢眼。
在具体品种上,纳入统计的3285只公募基金品种中净值增长率高于10%的占2.77%,取得正收益但净值增长率低于10%的占36.77%,净值损失在10%以内的占32.08%,净值损失超过10%的占27.7%。
跟踪最近一个月的基金年度业绩排名变化情况,可谓计划赶不上变化。相对往年年终排名的激烈争夺,去年却是另外一番景象。2016年的最后一个月,一边是大批委外定制基金出现大量赎回,无形中抬高了部分基金业绩,打乱了正常的基金业绩排名顺序;另一边是股债双杀,尽管仓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大部分基金公司仍不敢贸然调仓,保住当下收益维持稳定成为首要任务。
在年度回报前十大基金品种中,其中六席是因为出现巨额赎回造成的基金净值飙升。需要对投资者强调的是,此类非正常净值增长不具有持续性,选择申购绩优基金时应注重产品的长期业绩。
市场影响力隐忧:话语权弱化
基金在A股市场话语权减弱已经是一个相当明显的趋势。有数据表明,这种趋势在最近两三年尤显突出,这一点从基金年度排名仅仅因为大额赎回就能傲视所有基金中可见一斑。而在市场热点散乱的背景下,基金投资如同散户般频繁进出也是被市场普遍诟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而言,基金话语权的弱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基金话语权的弱化体现在市场占有率的下降。基金资产占流通市值的比例通常被用来判断基金在A股市场话语权大小的重要指标,而这一指标在过去十几年来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2009年之前,机构投资者受到监管层重点培育,基金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其在A股市场话语权快速增强,基金资产占市场流通市值比例于2007年年末超过30%。此后,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加上2008年以来基金资产增速赶不上份额增速,基金的高大上形象逐步消失,基金资产占市场流通市值比例快速下降后一路走低,2014年跌至最低点5.94%,之后略有回升。
其次,基金话语权的弱化体现在机构投资者对基金产品设计、运作、操作风格等方面的影响力。数据显示,凭借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基金引领价值投资理念大放异彩,在此阶段,新基金发行时认购需预约、募集期提前结束等现象屡见不鲜,个人投资者成为基金的主要持有人,2007年年末,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一度高达77.49%。
但是随着投资渠道的丰富和基金配置能力的弱化,基金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渠道成为基金发展的瓶颈,资金成为基金发展的命脉,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基金的座上宾。数据显示,2013年之后,机构投资者比例开始加速上升,截至2016年,最新机构投资者比例提升至44.41%,长期低于200万份的“平均每份持有基金份额”指标也快速飙升至4700万份,四年间增加了20多倍。
机构投资者占比增加对基金话语权的影响作用是相当深远的。在发行方面,2016年大量委外资金进入基金市场,基金为满足受托方需求定制推出个性化预期收益产品,个人投资者利益和理财需求被淡化;投资风格方面,稳定的持有人结构,便于基金经理操作从而获得稳健的业绩表现。在2016年资产配置荒的背景下,诸如银行、保险、券商、信托、财务公司及社保基金等资金积极寻找稳健收益来源的需求更加强烈。此时,机构投资者对资金安全性的要求更高,更注重风险收益要求,从而使基金经理在管理产品时会更加注重投资的绝对收益。
2017年投资思路:自上而下建立配置思维
在全球经济面临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单一基金品种甚至单一分类基金已经无法适应投资者的理财诉求,一方面表现为无法抵御市场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也达不到预期收益率水平,因此,基金投资者应该建立自上而下的配置思维,利用不同风格、不同投资方向和不同收益预期的基金品种进行组合配置尤其重要。
把握政策导向:去杠杆
2016年从国内经济到资本市场再到基金市场监管,去杠杆都是主基调。具体来说,去杠杆就是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改善债务结构,以行政力量与市场手段并举、以可控方式和可控节奏逐步消化泡沫和杠杆问题。总之,去杠杆是以短期阵痛谋求长远健康发展,注定要面对种种挑战和考验,但这也是不可回避的必由之路。
经济意义上的杠杆,即通过借债,以较小规模的自有资金撬动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适度加杠杆有利于盈利幅度的提升,但如果杠杆率过高,债务增速过快,还债压力就会拖累经济发展。杠杆化还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经济向好时,能带来更多收益;经济向下时,则带来更多损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其根源就在于发达国家的过度杠杆化。虽然目前我国债务杠杆整体负债率不高,但企业债高企且增速不低;政府债务总体不高,但地方债相对较高,巨大的总量和高昂的成本将令企业难以承受。
具体到基金市场的去杠杆化,主要体现为资金对高风险资产的主动撤离和对低风险资产的青睐。如果说不同风险资产占基金资产净值变化情况是资金自发主动去杠杆,那么,杠杆基金资产规模的变化则是受政策性监管的被动去杠杆。2013年到2015年年初,分级基金B份额被视为场内快速融资工具,基金规模和数量出现井喷,加上牛市期间惊人的涨幅,曾经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2015年6月以后,指数出现大幅震荡,分级基金B份额纷纷遭遇重挫,尤其因为其巨大的下折风险,分级基金甚至一度成为了投资者的一大雷区。
把握资金需求:个性化需求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逐利的资金必然流向高收益的地方,但不同性质的资金对于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又会将资金引至不同的风险资产上。数据显示,基金市场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高风险资产占比下降的过程,更是低风险资产占比加速上升的过程。截至2016年12月23日,低风险资产占比已经由2009年的12.76%上升到2016年的67.96%。
结合基金持有人结构的变化,不同风险资产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占比分化明显。数据同时显示出两个趋势:一是个人投资者对于较高风险资产偏好的比例明显高于较低风险资产比例,这表明机构投资者更偏好收益稳健的中低风险资产,个人投资者则更愿意承担高风险以追求高回报;二是机构投资者占不同风险资产比例呈现增加趋势,与此同时,个人投资者占基金资产比重逐年下降,这表明机构投资者已经逐步成为基金市场最重要的持有人,其资金偏好与需求必将对基金产品的设计思路、投资理念、运营方式等产生较大的影响。
把握基金投资真谛:稳健收益
通常来说,不同类型基金因为投资模式、方向、仓位区间,在不同趋势的市场中会有明显的回报率特征,而鲜有一类基金在不同趋势市场中均能保持持续突出的业绩。
通过专业理财机构获得长期稳定回报是每一位基金投资者的最直接诉求,那么,如何从规模已达9.1万亿元、品种多达3700多只的茫茫“基”海中把握到投资真谛,拥有乘坐长期稳健回报“基”船的船票呢?
权益类偏股型基金风险收益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我们以权益类基金为例来探讨在基金投资中如何获取长期稳健收益。首先,我们将2005年以来的年度简单分为上涨市(年度涨幅在30%及以上)和震荡及下跌市(年度涨幅在30%以下)两种趋势市场,根据统计得到大部分市场中,基金整体回报率要高于大盘。其中,在上涨市中,基金回报率要略低于市场,说明基金在牛市中主动投资能力无法战胜被动投资;而在震荡和下跌市中,基金回报率要明显高于市场平均,这说明主动投资模式基金的抗风险能力更强。
其次,以2016年以前成立的权益类基金为统计样本,分析不同市场中均能获取相对稳定收益基金品种的特点,以此为依据寻找2017年能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健收益的投资标的。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上涨市中指数连续上涨,基金净值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仓位和持仓品种的市场表现。因此,指数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回报率水平依次由高向低。其中,指数型基金被动跟踪指数,仓位调整成本和选股的错误可能性大大减小,无与伦比的进攻性使其成为上涨市中的首选品种。
而在震荡及下跌市中,基金的防御性相对进攻性则更为重要,特别是在投资品种大面积损失的过程中,持仓品种的抗跌性是基金资产保值的关键所在。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在震荡及下跌市中,基金年度回报率由高向低依次为混合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同时,我们观察到,普通股票型基金在下跌市中,损失程度接近指数型基金,而在市场波动范围较小的震荡市中,普通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中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却体现出较大的优势,其拥有明显大于指数型基金的抗跌性,又有接近低仓位混合型基金的净值增长能力。
通过市场分析,确定了重点投资的基金大分类配置方向,再到具体的基金品种选择,则需要从投资思路着手。在上涨市中,首选指数型基金是从进攻性出发,没有择时成本和选股错误成本,完全复制且成份股最能代表市场中坚力量的标的,因而最有可能获得超额收益;在震荡及下跌市中,选择主动偏股类品种要兼顾防御性和进攻性,其中如果判断为风险较大的下跌市,则需要将防御性放在首位。
2017年投资策略:组合配置突围震荡市
基金投资策略的前提是判断证券市场运行趋势,证券市场运行趋势分析的前提是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展望2017年A股市场,我们认为,市场依然处于调整周期的概率较大,系统性机会缺乏,但结构性机会存在。一方面是挖坑后的反弹行情可适当参与,另一方面是盈利有实质性增长的行业和公司值得挖掘和关注。
首先,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反弹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体经济需求的复苏,企业进入补库存阶段,房地产投资本身从不太高的位置回落,幅度会很有限,而2017年中国经济总体上应该好于2016年,因此,我们看好高端制造业盈利的复苏。其次,国内流动性受全球流动性收紧以及经济复苏吸纳的影响,整体利率中枢会抬升,国家又有去杠杆防风险的决心,A股整体的估值水平会出现下行。
综合来看,2017年市场的风格将回归价值投资,更看重企业盈利,挤中小创估值泡沫的过程仍将继续,可重点配置的行业有电力设备、环保、交通运输、机械设备、汽车零配件和医药生物等。
对于基金市场,权益类基金投资标的主要为证券市场的上市股票,其整体净值变化趋势与证券市场正相关。因此,整体上看,权益类基金是2017年获取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方向,收益稳定性则可通过仓位管理和不同分类基金仓位配置的灵活性进行把握,同时利用场内货币型基金做好现金管理。
2017年权益类基金配置方向为:1、以业绩较好且持续稳定和潜力主题权益类基金作为重点配置;2、投资方向符合价值投资风格的指数型基金作为基础配置;3、流动性强的场内货币型基金作为辅助配置。(上海证券报)
————————————————————
记者对日前公布的基金四季度报告进行梳理发现,不少业绩长期优秀的基金经理认为,2017年一季度乃至未来几个季度,市场出现系统性机会的概率不大,不过,在经济缓慢回升及改革推进的背景下,国企改革成为基金经理共同关注的话题。
今年难有系统性机会
记者对主动管理的权益类基金进行统计后发现,自2014年至2016年期间持续任职、且累计回报超过100%的基金经理共有21位,其中有6位在基金四季报中发表了对2017年行情的看法,包括新华基金崔建波、民生加银黄一民、交银施罗德曹文俊、国泰基金程洲、中欧基金周蔚文 、诺安基金夏俊杰 。整体来看,这些长期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认为,2017年有系统性机会的可能性不大。
崔建波认为,2017年经济的下行风险在于地产投资的下滑,以及通胀超预期的回升和汇率贬值。亮点在于全球经济改善,出口回升。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基建投资仍需处于高位,隐性财政继续扩张。考虑国内资本市场风险偏好难有提升,市场难有趋势性机会。
周蔚文表示,未来半年A股指数总体波动区间不会大,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季度概率更大些。主要是经济方面,受2016年地产与汽车销售高增长影响,相关产业链将持续一段时间维持小景气,同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之后,整个制造业补库存将持续一段时间。对外贸易方面,中美之间将可能产生一些贸易纠纷,一季度可能处于酝酿阶段,对股市的影响还不会很明显。机会不大,是因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7年定位于控风险,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严防资产泡沫,资金面不会很宽松。
夏俊杰则显得更为谨慎些。他表示在季报中提出,“控风险、防泡沫”成为了金融业的代名词,从英国脱欧,到川普当选,再到美国加息,我们的市场已经承受住了这么多黑天鹅事件的冲击,未来的风险在哪里?泡沫又在哪里?其实,所有被预期到的风险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投资者的麻木和大意,当每个人都开始放松警惕时,真正的风险也许正在悄然靠近,这次会轮到房地产吗?这很需要“想象力”,我们拭目以待吧。
改革仍然是重头戏
尽管系统性机会难有,但从多位基金经理的表述中可以看到一些阶段性机会的关键词,如:一季度、改革。
程洲认为,一季度在去杠杆和防泡沫的大环境下,A股市场系统性的投资机会并不大,和过去的2016年一样,真正能够期待的只有“改革”,在前期多项改革措施陆续实施见效之前,市场仍然需要休整。操作方面,选择投资标的严格坚持基于盈利确定性和估值安全性的分析,并且关注人民币汇率、海外经济和房地产调控后续效果可能对市场的负面影响。
与之不同,民生加银黄一民认为,2017年1季度将是A股市场较好的投资窗口。一方面是经济增速将继续其向上趋势,另一方面国企改革将是2017年的重头戏,预计各项改革措施将会不断推进。
曹文俊则对未来一个季度的市场持中性态度。曹文俊判断,2017年上半年,需求走弱叠加去库存周期,经济增长压力仍然较大,对投资品不利,机会主要在于估值安全边际高的成长股。大类资产配置角度上,权益市场的估值泡沫明显小于房地产和固定收益市场。尽管2017年一季度预计流动性状况依然易紧难松,但指数大幅下跌的空间可能并不大。选股方向上,仍青睐与投资关联度不高的、估值性价比较高的成长型行业,如医药、环保等攻守兼备的行业,高度关注教育、流量增长相关的领域,并择机适当参与人工智能、国企改革等主题型投资。
尽管对于一季度的整体观点不一样,三位基金经理对于改革却是同样的期待。(金融投资报)
(:DF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