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基金经理被开除:你的基金真的要被机器人接管了?

更新时间:2017-03-31 14:02:52来源:互联网

牛妹又被一条消息刷屏了:那就是7个基金经理被开除了,取代他们的是“机器人”。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集团(Black RockInc)周二宣布,将对其主动投资基金业务进行重组,计划裁员包括7名投资经理在内的100名主动型基金部门员工。该重组计划涉及的300亿美元资产中,有60亿美元将并入公司管理的一只量化投资策略基金之中。

牛妹觉得这个新闻虽然很劲爆,但是也不算意外,毕竟人工智能在投顾上的发展日新月异。牛妹更看重的是伴随这个消息的一种猜想:这或许将就此拉开序幕,让华尔街更多的公司这样做。

毕竟我们不仅要看个案,还要看趋势,然后展开自我联想。

牛妹朋友圈做数量化投资的基金经理都转发了这个消息,主动投资的倒是沉默不语。于是,牛妹借机采访了他们对于这则新闻的看法,难道机器人终于要“占领华尔街”了吗?大洋彼岸的我们呢?牛妹数了数,就公募基金而言,目前拥有公募量化产品的公司不足50家。

量化投资的发展很可能比预想得要快

一位公募投资总监告诉牛妹,贝莱德公司对其主动型基金业务的调整,当然不能简单看作机器人替代了基金经理。作为全球第一大资管公司,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肯定涉及多方面的考虑。比如去年,贝莱德公司管理的主动型基金规模缩水了200亿美元,在这样的情形下缩减主动投资部门是符合逻辑的。

当然,贝莱德公司扩大量化投资管理的规模,另一方面也体现量化投资发展的趋势。该投资总监谈到,最近看到不少人工智能战胜人类的新闻,比如围棋、德州扑克等等,说明人工智能在数据运算分析方面确实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在投资决策这一类非常复杂的问题上,量化和人工智能还远远谈不上能取代投资经理。现在的量化投资,还是需要由人来制定策略,再通过程序进行数据拟合和筛选。程序的运算可以简化投资中的一些中间过程,但决策的工作还是要人来做。

一家大型券商投资管理人士则分析,一方面国外的主动投资产品,比如对冲基金等,往往会收取较高的管理费用,压缩投资者的收益,所以近年来,主动管理型投资普遍面临资金流出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高速发展,量化投资的进步还是比较可观的。但要说完全取代传统的主动投资,倒也不至于。技术对于投资的推动,很大程度在于提高效率。虽然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确实会改变资管行业的格局,比如收费过高、业绩却并不理想的投资公司和产品将会面临困境,但顶尖的投资经理,肯定还是不会被取代的。

该业内人士还提到,目前国内的一些量化投资及刚开始兴起的智能投顾之类,已经有不少能够实现不输于主动投资的收益,未来量化投资的发展很可能比预想得要快。

某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分析师也认为,量化只能代替一部分的投资工作。对传统的主动投资而言,从宏观市场判断到策略选择,进一步选择行业和个股,在整个过程中,更加依赖人对于金融市场的判断;而量化投资,通过程序和数学模型的介入,重点从价格波动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做是与传统的主动投资并行的另一种投资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两者其实是共存的,不存在替代的问题。

已开拓量化产品线的公募不足一半

目前国内市场上,量化基金主要有增强指数基金、主动量化基金、对冲量化基金等,另外专户产品、绝对收益产品中也多有涉及。据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7年2月28日,公募市场上现存量化基金共142只。尤其是自2015年股市出现大幅震荡以来,量化基金又迎来了新的发行热潮,其规模也随之快速扩张,2015年和2016年分别有32只和55只量化基金成立。

上述分析师告诉牛妹,从业绩来看,量化基金在震荡行情中是有一定优势的。比如从2015年2月开始,市场处于震荡回调的时期,量化基金比较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获益。2016年主动型量化基金的平均收益为-2.29%,比同期股基指数-16.25%的平均收益高出不少。因此在市场震荡时期,量化产品往往也出现规模迅速扩张的局面。

但牛妹进一步梳理基金产品数据却发现,目前115家基金公司中,已经开辟权益类量化产品线的仅有49家。看来,相比国外顶尖投资资管公司已经出现机器人“接管”基金经理的情况,国内量化投资的发展确实还有一定距离。不过,今年公募基金公司都有向量化投资发力的势头,不少挑大梁的基金经理都是从华尔街回来的,是否会拥抱这一趋势?速度会有多快?我们将持续关注。

(:DF058)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