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许强管27只基金 “一拖多”折射基金业人才“短板”

更新时间:2017-08-22 09:57:04来源:互联网

“一拖多”折射基金业人才“短板”

当下,一位基金经理管理多只基金的现象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基金公司人才流动性较大,部分公司投研人才缺失严重有关。基金经理“一拖多”,对基金公司人才与投资管理都形成挑战。

事出有因

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显示,目前共有137位基金经理管理基金数量在10只以上(A、C份额合并计算),甚至有8位基金经理管理20只以上产品,尤其招商基金旗下基金经理许强与嘉实基金旗下基金经理曲扬各自管理27只基金,让人叹为观止。其中,许强单独管理20只纯债基、6只货基,并与向霈共同管理招商财富宝货币ETF。曲扬的情况“稍好些”,虽也同时管理27只基金,但多数与其他基金经理共同管理。

有业内人士提出,尽管“一拖多”的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多以货基、债基为主,但其精力和能力是否“跟得上”要打问号。更何况,有些基金经理还同时管理多只不同投资类型和风格的基金,能否完全顾及实在存疑。

而在基金从业人士看来,“一拖多”现象事出有因,对某些基金产品而言,借助人工智能投资,实现多只基金产品同时管理,也是高效利用基金管理人才的有效方式。至于基金经理是否“力不从心”,“一拖几”只是一个方面,还需综合评估其管理的合计资产规模、基金管理难度、个人能力等各方面因素。

天弘基金系列指数基金基金经理张子法指出,外界对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的关注,一方面是对基金产品追求更合意回报的期待,另一方面也是对基金管理存在一定误区。被动的指数型基金在管理的主动性上,远低于主动管理基金,且随着人工智能在基金投研中不断运用,一位基金经理能同时胜任多只指数基金的管理工作。比如,他本人就管理天弘基金旗下19只指数基金,但并未影响基金正常运作,上半年这些指基平均年化跟踪误差控制在1%以内,绝大部分实现了正的超额收益。

 人才不足

虽然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事出有因”,但也折射出基金公司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2015年12月底,开放式基金总计2558只,2016年12月底和2017年6月底分别为3564只、4022只。业内人士预测,若公募基金经理数量不能同步跟上,势必造成“一拖多”愈演愈烈。

记者了解到,有的基金公司产品数量不少,但基金经理不多,甚至有的公司旗下基金经理不足10人,主要靠“一拖多”来维持产品运作。同时,基金经理离职现象越来越多,尤其在“公奔私”潮流下,行业整体人才流失更不可逆。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募基金经理离职人数达102名,共涉及58家公募机构。其中,华夏、嘉实、摩根士丹利、长信基金这四家公募,均有4位基金经理离职。大成、东方、广发等8家公募次之,每家均有3位基金经理离职。

从公开信息来看,大部分离职基金经理未向外界透露离职去向。不过,今年新备案的证券类私募管理人中,出现多名公募基金经理的身影,其中包括从诺安基金离职的夏俊杰和华商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刘宏。

某基金公司人力资源部人士表示:“基金行业人才集中外流,同时,基金公司内部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以致人力资源无法满足公司投研管理的要求。如果团队培养跟不上产品管理规模增长,导致基金经理管理十余只产品,说明投研团队人才分配存在问题。”

盈码基金研究员杨晓晴表示,公募基金经理普遍“一拖多”,是业内人才缺失的写照。目前公募基金发行速度过快,基金数量已超过6000只,而基金经理仅1500余人,意味着每位基金经理平均需要管理4只基金。“更大的挑战是,公募基金经理投资年限普遍较短,投资经验相对不足,又管理多只基金。而管理人的精力和能力,必须非常高才能胜任。”

(:赵艳萍 HF094)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