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10 08:28:37来源:互联网
截至2018年12月7日,上证综指今年以来下跌21.20%,沪深300今年以来下跌21.07%,创业板指今年以来下跌23.49%。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叠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当前市场仍在寻底,股票型基金全年表现不佳。但随着不确定性因素边际影响逐渐下降,市场处于底部合理估值区间,机构借道指数型基金逐步入场布局。回顾本年度,指数型基金规模不降反增,其“工具”型属性使其具有市场底部行情配置价值优势。截至三季度末,市场上指数型基金537只,资产规模共计5382.5亿元(不计ETF联接基金),较上季度增加490.6亿元,环比增加10.03%。普通指数型基金、ETF基金、LOF基金三季度均为净申购状态。其中,ETF基金规模更是单季度增长351.4亿元,总规模达2897亿元。市场专业人士认为,2018年是指数型基金发展的第16个年头,也是中国指数型投资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的一年。基金公司纷纷加入发行大军,统计显示,截至12月7日,今年以来共成立177只指数型基金(ABC份额分开计算)。其中,被动指数债券型基金28只,被动指数股票型基金149只,超过2015年全年成立144只指数型基金的盛况。
指数型基金是以特定指数为标的指数,并以该指数的成份股为投资对象,通过购买该指数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构建投资组合,以追踪标的指数表现的基金产品。截至三季度数据统计,指数型基金规模最大的前三大标的指数分别是沪深300指数、上证5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在今年震荡下跌行情下,多数公募基金涨幅未能跑赢宽基指数,宽基指数产品逐渐获得资金青睐,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养老FOF基金和MSCI指数纳入A股均推动了指数型基金产品扩张,尤其是被动型指数基金的增长。同时,随着资管新规落地,在产品“净值化”转型、智能投顾与组合投资兴起的背景下,通过指数型基金进行的被动投资策略也越来越受推荐。
具体来看,与主动管理基金相比,指数型基金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指数型基金操作透明、风格稳定。指数型基金由于按照指数资产类别和权重构建投资组合,持仓公开透明、与指数风格保持一致,投资者对于基金投资组合可有及时、全面的了解,对基金未来持仓及风格有较高的确定性。而主动管理型基金仅季报、年报披露投资组合,投资者难以及时掌握基金持仓及风格切换。此外,主动管理型基金可能由于基金经理更换,发生较大风格切换,未来的风格确定性较低。二是通过配置宽基指数,可轻松获取类别资产投资平均收益。今年以来在严监管和退市常态化背景下,A股市场“雷股”数量增加,发生风险事件的股票多数出现在投资组合中不可缺少的中小市值成长股中,如果配置指数型基金,可有效规避个股踩雷风险。三是,与主动管理型基金相比,指数型基金具有管理费用率低的优点。总体而言,指数型基金具有分散投资降低集中持股风险、受人为因素影响小、业绩透明度高和管理费用小等优点。
具体到投资层面分析,指数型基金产品比较适合两大类投资者:一是注重标的投资风格、业绩确定性的机构投资者,如FOF基金经理;二是投资经验较浅或无精力持续关注基金的个人投资者,即使指数基金产品管理团队人员发生变化,也不会对业绩产生明显冲击。落实到投资策略,投资者首先应根据自身需求与市场预期确定看好的标的指数,如看好A股整体配置价值,可优先考虑沪深300指数;若通过宏观与微观分析看好某一细分行业的相对表现,则可选择对应的行业指数,如地产行业指数、金融行业指数。鉴于当前国内经济虽面临下行压力,但高层多项政策出台,逐步化解各项风险,对后市走势依然谨慎偏乐观,建议投资者可持续关注宽基指数或低估值行业指数的配置时机。下一步则是选择跟踪标的指数的具体基金产品,建议投资者选择大规模且稳定、流动性好、跟踪偏离度低的指数型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