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28 08:17:33来源:互联网
2018年,对于炒股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年头。而对于机构而言,不仅产品业绩大多不尽如人意,部分公司人才的流失也颇让人头疼。尽管人才流动是正常现象,但对资管行业来说,人才是核心,人才的培养与团队的稳定至关重要。所以,无论公募私募,都更倾向于自我培养人才。
“公奔私”不断上演
今年以来,A股主要权重指数深度调整,权益类基金表现普遍不佳。与此同时,基金行业人才流动不断上演,如不少公募基金的知名管理人,甚至具有社保管理经验的专户投资经理投身私募。
“‘奔私’或跳槽,上半年更多一些。”华南地区中型公募基金人士张杏(化名)表示,2017年还是一个结构化牛市,蓝筹行情对做价值投资的公募还是比较有利的。到今年年初,大家对市场也还是比较乐观,因此部分公募基金经理选择“奔私”。
也有部分基金经理加盟中小型公募基金,因为这类中小型公募基金往往具有事业部制的特色,基金经理可以享受比较具有吸引力的激励,同时还不必担忧其他一些事务性工作的困扰。
“当然也不排除有大佬认为当前是历史低位,看两到三年肯定很有机会。”张杏说。但她同时也提醒,大家应更关注长期任职的基金经理,因为“奔私”等变动的可能大家在感受上显得数量较多,但相较于整个行业,其实还是很小的一部分。
回流现象亦不少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也有不少此前投身私募创业的基金经理选择“回流”公募。
“主要是2015年那一批人下海创业的,几年过去了,发现其实很难做。”张杏告诉记者。很多基金经理很年轻,在牛市中业绩脱颖而出,趁热打铁出去做私募。经过几年的历练以及所谓的牛熊转换,可能很多人发现做私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确实压力很大,每天甚至会担心公司会不会破产。”一名在深圳地区颇具知名度的“公奔私”人士李达(化名)笑着告诉记者。
李达的工作经历覆盖公募与私募的中后台。他告诉记者:“那些人往回走的原因,首先可能在于市场行情太差了,无法证明自己。同时,做私募追求的是绝对收益,切实给客户赚到钱。而由相对收益到绝对收益转型,其中的难度与压力是非常大的。”
李达表示,很多“公奔私”的私募基金是要有自身的“金主”客户的,但近几年行情不好,产品亏钱了,得罪了“金主”是很尴尬的。而且中小型私募在渠道上本就没有优势,在银行甚至没能进白名单,如果真的遭遇大客户赎回,那就是灭顶之灾。
李达坦言,一般而言,“公奔私”是要兼顾做企业与做产品的,要考虑到企业经营等很多问题,不可能像原来那样专注投资那么单纯,所以压力很大。如果客户来源不稳定,长期做不出来绝对收益的业绩,可能就是散兵游勇地混日子了。
李达介绍,此外,公募基金的投研支持是平台式的,比较全面。而私募投研支持力量往往不够,需要依靠卖方券商。而如果没有佣金分仓,那么卖方给予的投研支持也很少。与此同时,近年来政策上对私募的规范性要求也提高了,很多私募后台风控合规人员力量不强,长期发不出产品的情况也就时有发生。这些都是促使“公奔私”后再回流的原因。
“在公募至少可以旱涝保收。有比较稳定的福利,稳定的平台,也没有小公司那么强的危机感。”李达说。
北京一家中型公募基金公司,最近就有一名基金经理在出走“奔私”后又选择回到原公司。
“没什么好尴尬的。”谈及此事,相关基金公司人士王芳(化名)表示理解:“基金经理本身就是一个强调专业的工作,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有能力想回来就不是问题。”王芳告诉记者,之前这位基金经理在公司的业绩很不错。只要是人才,公司就不会拒绝,更何况彼此熟悉。
打造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是资管行业的核心,也是难点。”深圳地区一位公募基金高管说。随着行业大发展,才真正体会到人才竞争的激烈。“相信大多数基金公司都倾向于自身培养人才,这使得团队比较稳定,而且对公司的文化认同度也会很高。”
以融通基金为例,绝大多数基金经理都是毕业后来到公司,然后从研究员一路做上来的。民生加银基金也是如此,公司高管曾表示,公司人才以自身培养的方式为主。公司内部还开始试行传帮带制度,即资深员工向新晋的投研人员进行专业指导。此外,安信基金也选择了主要以自身培养的方式来选拔基金经理,公司有着被外界称之为类似“青训营”的模式。
优秀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也如此。以星石投资为例,与行业内一般喜欢招募熟手加盟不同,星石投资愿意培养应届毕业生。据悉,星石超过70%的职工是通过校园招聘加入公司的,目前合伙人中近一半来自各个部门的应届生成长而成的公司骨干。星石投资从员工入职起,就会根据其职业发展规划提供所需培训,提高个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