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之后 委外资金借道基金增配港股

更新时间:2018-01-22 08:30:45来源:互联网

2018年伊始,港股市场涨势如虹。1月17日,恒指收盘报31983.41点,突破2007年历史高点31958.41点,创出新高。而在上周五,恒指延续上攻态势,收报32254.89点,再度刷新历史纪录。恒指不断创出新高,与内地资金不断南下涌入港股市场不无关系。事实上,许多机构仍然认为港股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而机构委外资金(包括银行、保险等)对增配港股的意愿依然强烈。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2018年,会有更多机构资金通过配置公募基金等形式流入港股市场,而内地机构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影响力将不断扩大。

机构配置意愿愈发强烈

历时3732天,继2007年10月30日香港恒指创下历史高点31958.41点之后,恒生指数在2018年1月17日再次突破纪录,并于1月19日再度创出32254.89点的新高。据市场人士分析,港股的这两次高点都与内地资金入市有很大关系。港股的上一次高点出现在首批QDII大卖之时,而这一次创新高,主要功臣则是沪港通和深港通,新增资金大部分仍来自于内地资金。据港股通数据显示,2017年南向资金成交金额超过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7倍,净买入港股金额达3034.92亿元。

不少券商纷纷表示港股大时代基调已定,虽然经历了大幅上涨,但是港股的实际估值仍然不高,仍然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

多位基金经理也认为,虽然从数据来看,整体银行委外规模在下降,但不管是银行还是保险机构,对于解决自身投研实力不足,以及解决自身投资范围局限性的需求仍然存在,而今年机构委外资金(包括银行、保险等)对增配港股的意愿仍然十分强烈,通过公募基金投资港股产品是配置方式之一。

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当前机构资金对配置港股的需求量很大,公募基金由于申赎比较方便,选择种类也很多,尤其很多公募基金还有阿尔法,所以机构通过公募基金来配置港股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某基金公司机构部人士告诉记者:“主要是收益率的影响。2017年至今债市整体表现不佳,而权益投资的赚钱效应显现,2017年一些布局了权益公募产品的机构都收获了不错回报;机构为了增加收益率,同时投资风险偏好也较之前有所提升,因此会选择加大对权益投资的占比。”记者了解到,近期银行资金和险资都纷纷加大了对权益类的投资,尤其是对港股投资的占比明显提高。

记者还了解到,某股份制商业银行计划2018年委外资金投资A股和港股的规模都约为200亿元。而公司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产品业绩是否领先同业、产品类型是否具有不可复制性等等,都是机构挑选产品的标准。

“主动和被动的产品,机构都有兴趣。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很多机构对部分老产品的兴趣很大,但是受到机构资金占比的限制,基金公司却只能依靠持续营销来吸引散户资金申购,等到规模变大了,机构资金才能注入。”华南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很多机构对他所管理的一只港股产品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但当前该产品受制于规模的限制,很多机构只能“排队”等候这只产品规模的上升。

他所说的“比例限制”是指监管层在2017年3月17日针对委外定制基金出台的新规:若单一机构持有人新设基金,也就是业内常说的机构定制基金,拟允许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达到或者超过50%;若不是机构定制版基金,单一持有人的比例不可以超过50%,并覆盖到已获批复但尚未募集成立的基金。对于已经成立的机构定制老基金也有限制,过往老定制产品不可以继续接受此单一投资者的申购;其他老基金也要努力满足单一持有人不可以超过50%的要求。

事实上,近期各家公司的确开始趁着港股行情的向好而赶紧替旗下港股基金积极营销。“虽然这段时间业内发行了好几只巨无霸股基,但其他产品依然不好卖。所以最合适的办法是,现在很多机构都选择两家以上拼单,一起申购同一只基金,这样能解决很多问题。”另一位港股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港股基金“强者恒强”

对于存量港股基金(包括主动以及被动型产品)而言,不少机构资金早在2017年便显露出了配置兴趣。从刚刚披露完毕的基金2017年四季报数据中就可以看到部分机构资金的动向。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有些机构早在2017年甚至2016年年末便向基金公司定制了投资港股的产品。而据记者统计,2017年四季度末共有4只港股基金的单一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高达95%以上,分别是前海开源沪港深隆鑫、招商沪港深科技(000021)创新、博时沪港深成长企业和南方香港成长。前两只产品成立于2017年,后两只则分别成立于2016年和2015年。

从公开数据上来看,这4只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期限都较长,2017年公开的每一季度数据中,持有机构的份额占比在2017年的几个季度也都一直保持在95%之上。(单一持有人份额占比达到或超过20%的数据仅从2017年开始,无法看到更往前的具体数据。)而这也反映出委外资金对权益投资尤其是港股投资较为前瞻的布局。

据记者统计,除了上述4只基金之外,2017年四季度末还有19余只港股基金中均有一家机构的持有份额占比超过了20%。而进行两家以上机构拼单的产品则占少数,仅有10只。

如海富通沪港深,2017年四季度末共有4家机构的持有份额占比超过了20%,合计份额占比达到了94.34%。据Wind数据统计,这只基金在2017年的回报达到了25.11%的不错业绩,2018年截至1月19日,该产品回报为9.89%,在全市场内港股基金中排名居前。

而鹏华港股通中证香港则是上述10只机构拼单的产品中,唯一一只被动指数型基金。据2017年四季报公开数据,该基金在2017年四季度末共有3家机构的持有份额占比超过了20%,合计份额占比达到了46.46%。而据Wind数据统计,该基金2017年回报为16.85%;2018年截至1月19日,该产品回报为9.50%。

除了机构拼单,上述港股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很多机构资金则会更加偏好一些本身规模就较大的产品。“这就使得港股基金中出现了强者恒强的局面,一些规模较小的产品只能依靠针对散户营销来增加自己的规模,很难博得机构资金的青睐。”他说。

据Wind数据统计,市场中124只港股基金的2017年年末平均规模为7.93亿元,超过平均数的基金仅31只。剔除所有在2017年四季度新成立的港股基金之后,据Wind数据统计,剩余109只基金在四季度的规模较三季度末增长91.47亿元,而超过平均规模的港股基金(剩余29只),较三季度末规模则增长99.58亿元。也就是说,剩余的80只在四季度之前成立的港股基金,2017年四季度规模总体出现了负增长,资金正在涌向规模更大的产品。

新发基金有新招

除了存量产品,面对机构愈发积极的港股配置需求,以及普通投资者对港股投资的需求,预计多家基金公司在2018年将发行更多的港股投资产品。

据官方数据统计,当前共有14家基金公司旗下18只港股主题基金正在申报,如南方沪港深核心优势、广发港股通优选、万家沪港深龙头企业等等。从产品申报名称来看,除去部分指数型基金针对的是具体某一行业或者板块之外,大多数产品都十分强调“龙头”、“价值”和“核心优势”等关键字眼。

实际上,除了具有鲜明的港股投资标志的基金,当下很多非沪港深主题的权益类基金,为了能够在港股投资的热潮中分一杯羹,也会设置一个港股投资的比例,通常为0-50%。例如上周募集超300亿的兴全合宜,以及正在发行的银华瑞泰等等,都有投资港股的权限。

据记者统计,当前共有约20只新发基金有类似的设置。其中一只产品的基金合同中写明:“本基金可根据投资策略需要或不同配置地的市场环境的变化,选择将部分基金资产投资于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下允许买卖的规定范围内的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以下简称‘港股通标的股票’)或选择不将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基金资产对港股通标的股票的投资比例会根据市场情况、投资策略等发生较大的调整,存在不对港股通标的股票进行投资的可能。”

记者了解到,上述现象的产生,有可能是基金公司对2017年6月中旬证监会针对沪港深基金颁布的新规而采取的应对措施。2017年曾有多只沪港深主题基金空仓港股,让投资者产生了迷茫。根据新规,80%(含)以上的非现金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的基金产品,基金管理人应当配备不少于2名具有2年以上香港市场投资管理相关经验的人员(至少有1名为基金经理);80%以下的非现金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的基金产品,基金管理人应当配备不少于1名具有2年以上香港市场投资管理相关经验的人员(基金经理或者相关投研人员)。另外,基金名称如带有“港股”等类似字样,应当将80%(含)以上的非现金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80%以下的非现金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的,基金名称不得带有“港股”等类似字样,港股最高投资比例不得超过股票资产的50%。

有基金公司人士透露,此前多家公司预备发行的沪港深主题基金,受限于基金经理的港股投资经验,不得不改变产品设计,将产品的港股投资比例改为0-50%,并将产品名称中的港股投资标志删除。而据该人士透露,这与规定无关,由于港股投资的确是趋势之一,未来发行的权益类产品,或许会更多出现这一类产品,从产品设计之初便会设计一个港股投资“开口”。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