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13 07:55:58来源:互联网
“如果这种情况延续,公司快活不下去了。”近日,老王向记者诉苦。三年前,他辞去公募基金经理的职务,借助“粉丝”的力量设立了一家中型私募基金。但现在他表示,如果时光倒流,自己绝不选择“公奔私”。对于老王的大倒苦水,许多私募基金经理感同身受。在上一轮的短暂牛市中,受“事业”的诱惑,大批基金经理离开公募行业,或单干,或合伙,跳入了私募基金的扩张潮。但始料不及的是,随着A股的深度调整,令他们开始怀念公募基金行业的温暖。
清盘纷至沓来
王亚伟的千合资本旗下某产品日前清盘,在私募基金圈引起不小的震动。在交流中,许多私募基金的负责人向记者表达了悲观的预期:在资管新规的约束下,如果A股市场继续低迷,私募基金更大的清盘潮或将到来。
格上理财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场私募产品清盘达到4045只,创出5年来新高。另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10月底,私募基金总管理规模为12.77万亿,相较上个月,规模下降312.95亿元。这是基金业协会自2015年1月公布私募基金备案数据以来,总规模首次出现下降。
“照这个趋势下去,私募基金行业的洗牌会非常剧烈,不少中小私募可能会倒在黎明前。”老王说。
上海某私募基金的负责人指出,尽管私募基金的激励机制远较公募基金灵活,但其劣势也同样明显,如缺乏雄厚的股东背景、产品发行硬约束较多、存在较高的清盘线等。虽然在牛市的时候收益会高于公募基金,但在熊市的冲击下却很容易陷入生存危机。
不仅如此,相较于公募基金行业严格、透明的管理制度,私募基金行业的灰暗色彩会更浓厚一些。此前,就频频曝出部分“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在产品设计和管理费提取上“坑”了客户,让私募基金的形象颇受影响。在市场低迷的时候,这种负面影响令众多中小私募生存更加艰难。
“回归梦”困难重重
众多中小私募挣扎在“生死线”上,令大批“公奔私”的基金经理们怀念公募行业的美好时光。但是,从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公奔私”的基金经理想回流至公募基金公司,困难重重。
上海某公募基金公司高管表示,从业绩情况来看,很多“公奔私”的基金经理在离开公募投研平台后,其投资能力的“光环”就消失了。这表明,在公募基金公司里,投资业绩是整个投研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果,并不完全是个人能力的展现。所以,对于基金公司来说,现在越来越注重内部人才的提拔,以及整个投资、研究双轮驱动的平台建设,对于明星基金经理的热衷度大幅下降,并不需要引进那些想“回流”的“公奔私”基金经理。
不过,伴随着公募基金公司设立条件的放宽,通过设立公募基金公司的模式,可以实现基金经理们的“曲线回归”。近年来,部分大型私募基金设立公募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经理离职后参与设立新公募基金公司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些带有“私奔公”色彩的基金公司们,通常会将专户业务作为发展重点,颇有点“公”与“私”相融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