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21 10:01:39来源:互联网
清盘年年有,今年格外多。
对于“基民”来说,今年公募基金的清盘潮实属罕见。从清盘数量来看,截至12月19日,今年来累计清盘基金数量达到378只(基金份额合并统计),平均每天超过一只基金清盘!
而2017年,全年清盘基金数量仅为103只,2018年基金清盘数量是2017年的3.67倍,更是超过历年清盘基金数量的总和。
历年清盘基金(截至12月19日)
注:基金份额合并计算统计,不含尚在召开持有人大会环节的基金。
为何今年清盘格外多?
清盘=跑路吗?当然不是!
基金清盘其实是指基金资产全部变现,将所得资金分给持有人。
今年清盘的基金暴增有以下几点原因:
原因一:委外资金撤出
成立于公募基金流动性新规之前的委外基金,在原先的机构资金撤出后,无法再成为定制基金的载体,因此被迫清盘。
“很多定制基金在机构资金撤出之后就没有存续的必要了。清盘这些产品,是在严监管环境下的正确应对方案。”一位基金研究人士表示。
据记者了解,2017年10月起实施的《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中指出,对于基金管理人新设基金,拟允许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超过基金总份额50%的,应当采用封闭或定期开放运作方式且定期开放周期不得低于3个月(货币市场基金除外),采用发起式基金形式,且不得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
“对于存续产品,监管也要求,拟变更为允许单一投资者持有50%以上份额的,需要参照相关标准,履行产品更新注册等程序。”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这意味着机构资金撤出后,留下了不少失去作用的“壳”。
那机构为什么撤资呢?他进一步分析,机构撤资的背后,既有委外合约到期因素,又有产品业绩不佳因素,还有银行等机构为满足监管要求、对存量不合规产品进行业务整改的因素。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产品发展部人士亦表示,从过往委外基金的运作业绩来看,投资并不算作成功,尤其是“打新+”策略的基金更是如此。纯债类委外基金也经历了2017年的债券熊市,直到2018年才迎来了牛市,表现总体不符合预期。“由于委外投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资金脱离银行控制亦受诟病,因此2017年以来,银行委外业务经历了一轮收缩。委外定制基金频频遭到机构撤资并清盘即是印证。”
原因二:资管新规要求
资管新规中“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公募产品和开放式私募产品不得进行份额分级”等要求,意味着分级基金面临清盘或者转型的选择,今年以来分级基金已经开始加速退场。
同样,保本基金到期后也要么终止运作要么转型,数目逐步减少。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计有11只保本基金在合同到期后终止运作,清盘的分级基金也达到了6只。
原因三:基金公司担心影响新产品申报
从监管要求来看,“迷你基金”数量较多,或超期未募基金超过一定比例,将影响公司后继产品申报。上述基金公司产品发展部人士就透露,目前监管要求基金公司旗下“迷你基金”数量不得超过10只(普通发起式基金、权益类基金暂不纳入计算口径),超期未募基金不得超过2只。当前,在“去库存”压力下,部分基金在帮忙资金撤出后沦为“迷你基金”,这是造成现在基金清盘数量上升的原因之一。
原因四:成本考量
规模1亿元与10亿元的基金相比,其运作成本可能相差无几,但带来的盈利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业内人士透露,“迷你基金”管理费十分有限,无法覆盖人员工资、后台清算、信息披露等各项费用,仅简单维持运作就需要每年支付几十万元成本。如果通过持续营销做大规模,还要面临更大的营销成本,并且未必能起到好的效果,因此清盘成为理性的选择。
“清盘背后是效率问题。基金固定的运营成本在那,做迷你基金肯定是亏损的。再加上之前基金公司为了延续迷你基金,一旦规模没达标快触发清盘了,还要支付成本去找资金,更是成本高昂。此外,当前市场环境不好,基金公司盈利下滑,更要求对这类负担成本的基金进行清理。因此,清盘基金无疑是对各方都有利的做法,也算是基金公司内部的产品梳理和优化。”上述基金研究人士表示。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负责人贾志分析,今年市场环境差,很多产品业绩也做不起来,规模又被赎得很小,公司会主动做清盘处理了。在这个大背景下,也有一些产品是由于帮忙资金撤退,造成继续维系下去成本太大,也就考虑清盘了,这也与过去一些基金公司盲目地设立新基金来冲规模关系比较大。
原因五:基金公司卸下思想包袱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说2014-2015年基金公司还较为担忧基金清盘给公司品牌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的话,如今随着清盘常态化,基金公司更为注重产品线是否符合公司经济利益和战略诉求。新发一只定位更符合公司战略意图的基金,可以体现公司在产品线布局方面的思路,也可以在渠道方面保持一定的曝光度。
“之前大家一直憋着不愿意清盘,是怕影响声誉。后来清盘基金陆续增加,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一看也没怎么样嘛,那该清就清。”上述基金研究人士说。
未来基金清盘会“常态化”吗?
业内人士指出,建立成熟的基金发行和清盘流程是中国基金业与海外成熟市场接轨的必经之路。以美国为例,有研究指出,美国的基金业是高度市场化的,进入壁垒很低,但长期表现不好的基金也很容易被清盘,每年合并或者清盘的开放式基金约为5%。高度竞争化的美国基金行业,基金清盘是司空见惯的,也维持了基金业的生态健康。
对投资者和基金公司来说,基金清盘并非坏事。对基金业来说,在特定市场环境下出现的应景型基金,已成为了创新的陷阱,理应进行清盘。投资者利益的维护是美国开放式基金合并或者清盘中制度、程序的核心。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近些年来,公募基金行业积累了大量同质化产品,远远超过了投资者的需求,现在可谓是清理前几年“发行泡沫”的阶段,清盘常态化仍会持续。
另有业内人士分析,分级、保本仍会是清盘的高发区。同时,随着债券行情进入下半场,资金撤出债基的趋势需要进一步观察。此外,由于货币基金集中度的要求,机构资金也频频撤离,货币基金的清盘现象也可能会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