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公募基金业五大猜想:总规模有望突破15万亿元

更新时间:2019-01-07 09:18:45来源:证券日报

编者按:公募基金终于走过不确定的2018年,这一年,可以说是悲喜交加,悲伤大于喜悦。展望2019年,不确定性依然像只灰犀牛蹲在面前,让基金从业人员既彷徨迷茫又充满期待。因此,把脉2019年基金业的走向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今日,本报特别推出对公募基金业的五大猜想。猜想1

管理资产总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

公募基金行业20年的成长一直伴随着严监管、高透明度的标签,这也使得其不像近几年私募基金的“野蛮生长”,公募基金行业一直稳健、规范地进行资产管理服务,产品数量和规模总量稳步增长。

基于对往年公募基金行业数据的分析,基金报道组预测:到今年年底之时,公募基金管理资产的总规模(不包括专户)将突破15万亿元,较之2018年年底的总规模增长15%以上;公募产品数量将突破5600只,较之去年年底的总数量增加8%以上。

截至去年12月31日,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我国共有公募基金管理人131家,合计管理主代码基金数量5147只,管理基金资产净值130045.37亿元,份额规模128681.1亿份。其中,剔除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债券基金后的总资产规模为4.84万亿元,较之2017年年底的4.48万亿元,全年增长3577.9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虽在去年监管层有意控制货币基金的规模,但货币基金全年的规模仍在稳步攀升。2018年全年,货币市场基金规模从2017年底的67661.51亿元增长到75888.86亿元,规模增长了8227.35亿元,全年增长12.16%。

由于此前采用摊余成本法的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债券基金具备“保本保收益”属性,这类产品在去年也不再获批,取而代之的将是市值型货币基金。早在去年年初,就有众多基金公司纷纷上报了新型的货币基金,经过一年之久的发酵,部分新型货币基金有望在今年获批,而这类符合监管导向的货币基金一经发出,必定会收到大量资金的追捧,助力2019年公募基金管理资产总规模向上攀升。

另外,A股市场在经历了去年的长期调整行情外,主要投资标的的估值水平均下落至历史地位水平。此前从权益基金中撤出的部分资金,具备明显的风险偏好,有望在2019年股市回暖时重新回到权益基金市场,即便是2019年A股市场未出现回暖行情,就中长期来看已经具备极高的配置价值,想必会有一批成熟的资金抄底入场。

为投资者提供不同种类的基金产品,是公募基金行业一直努力的方向。随着基金公司越来越壮大,基金公司内部投研体系越来越完善,公募基金市场上产品总数量继续稳步攀升。

在2018年,公募基金市场上产品数量从4692只扩容至5147只。具体来看,股票型基金由767只扩张至868只,混合型基金由2172只扩张至2311只,债券型基金由1196只扩张至1428只,货币型基金由395只减少至383只。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市场的严峻考验下,公募基金市场上部分产品被出清。基金报道组梳理发现,在去年全年,若不同份额基金合并统计,共有380只基金清盘。到2019年,管理不善、业绩落后、规模较低的产品已经历了大规模的清理,在今年这一数据将大幅走低。

基金延长募集期的现象在去年已屡见不鲜。基金报道组梳理发现,在去年全年共有145只基金先后发布过延长募集期的公告,尤其是对于众多小型基金公司的权益基金来说,去年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的认购情绪比较低落,新基金的募集仍面临很大的压力。到2019年,刚好是部分权益基金的募集期结束,新产品的成立,也将进一步抬高公募基金管理资产的总规模。

去年年底,多位债券基金的基金经理均预测今年会延续去年的债市牛市行情,基金公司也会在今年趁机完备债券基金产品线,而债券基金的持有人更多的是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对于债券基金的认购金额也相对较高,公募基金市场上债券基金的总规模会进一步扩张。

猜想2

货币基金规模占比进一步走高

货币基金规模虽然在去年经历了有史以来的最严控制,但仍在去年保证了12.62%的增长率。记者梳理发现,近几年,货币基金总规模在公募基金市场总规模中的占比不断走高,而在2019年,货币基金规模扩张的速度大概率会跑赢公募基金所有产品的规模扩张速度。

在2016年年底时,货币基金的总规模为4.47万亿元,公募基金管理资产总规模为9.11万亿元,占比49.07%;到2017年年底时,货币基金的总规模为7.13万亿元,公募基金管理资产总规模为11.55万亿元,占比61.73%;到了2018年年底,货币基金的总规模为8.16万亿元,公募基金管理资产总规模为12.93万亿元,占比63.11%。

选择申购货币基金的投资者目的十分明确。除了风险较低、资金流动强、起购点低、转换灵活、操作便捷等优点之外,更重要的是看重了其保本属性。资管新规落地后,公募基金市场上的保本基金面临着转型或清盘的命运,货币基金的相对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即便是部分货币基金或短期理财债基由摊余成本法转换为市值法,仍很难出现亏损的情况。

一方面,存量的货币基金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张。从天弘余额宝面世以来,各家基金公司纷纷探索与银行、券商、互联网平台之间的合作模式,凭借着清晰易懂的产品介绍和操作便捷、保证本金安全的优势,吸引着大量投资者和大量资金,这也是近几年货币基金规模扩张速度如此之快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新的采用市值法的货币基金有望获批。在去年年中,就有基金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监管层正在积极与基金公司沟通,该人士表示,基金业协会先后召集基金业人士召开了两场关于市值法货币基金的研讨会,会议讨论了市值法货币基金相关指引,主要焦点集中在市值法货币基金更名为浮动净值型货币基金,是否征收惩罚性赎回费,初始净值设定为100元等方面。

作为摊余成本法货币基金的有力补充,多家基金公司都在积极上报市值法货币基金。华南某基金公司固定收益负责人此前也曾表示,“行业内众多基金公司在筹备市值法货币基金短期理财基金不再沿用摊余成本法之后,部分之前旗下缺乏摊余成本法短期理财基金的基金公司也想尝试上报市值法短期理财基金,但得到的监管反馈是再等等。而对于市值法货币基金,监管则鼓励基金公司上报。”

去年理财新规落地,部分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可以设立理财子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设立将对公募基金行业的固收业务造成巨大冲击,记者也询问了几家基金公司如何面对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严峻挑战。有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电商总监对记者分析称,未来公募基金在固收业务上将会呈现两大类别的联合:银行系基金公司与理财子公司联合,非银行系基金公司与互联网平台联合。

该电商总监对记者表示,基金公司会进一步在深度和广度上寻求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在货币基金之外,会考虑退出新的产品,如债券基金、产品组合等等。“但是,我们会把现在的货币基金做到一定的规模,再对大量的客户进行精准画像,给他们提供新的产品。货币基金的规模要做到多大才合适呢?至少是目前的5倍以上吧,客户量要达到千万级别。”他说道。

猜想3:

人才加速流动融入大资管“一盘棋”

2018年公募基金行业的痛点不止权益基金的普遍亏损,还有诸多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A股市场的长期调整,也在不断挑战着基金管理人员的心理承受程度,甚至有基金经理在临近年末时舍年终奖而去,留下一批业绩惨淡的基金产品和投资者的一片唏嘘。

基金报道组统计发现,在去年单边下跌的极端行情中,先后有211位基金经理离职,仅次于股市行情不佳的2015年。而在2015年时,基金经理离职的高发期主要集中于股市暴涨的上半年,而今年基金经理的离职则贯穿全年,管理产品业绩差是基金经理离职的主要原因。

基金高管的变动也十分频繁。去年全年,共有91家基金公司发布了266则高管变动的公告,包括基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督察长、副总经理等职位的新任、出走和更替。作为公司“掌舵人”,基金公司总经理和董事长职位的变动尤其受到行业的关注,记者梳理发现,去年全年,已经有28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和24家基金公司的董事长职务变更。

尽管在去年全年有多达266位高管变动,但是较之往年已经在逐渐下降:在2017年全年,共有244位基金公司高管变动;在2016年全年,共有251位基金公司高管职位发生变动;在2015年,更是有318位基金公司高管职位变动。考虑到基金行业高管队伍的不断壮大,近年来,基金高管变动的比例在不断走低。

公募基金行业对人才的吸纳,对于FOF基金经理和量化基金经理的招聘尤为惹人关注。

打开招聘网站,关键词输入“公募基金”,最为扎眼的是对于FOF基金经理的招聘。从2017年公募基金推出FOF产品开始,对于组合管理人才的招聘和挖掘就从未间断,由于具备FOF管理经理的人才稀缺,基金公司不惜开出数百万元的年薪招聘FOF基金经理及资产组合部负责人,养老目标基金推出之后,基金公司更是加大力度挖掘FOF基金经理,进一步丰富公司旗下投研团队。

银行理财子公司相继获批,对于公募基金尤其是银行系基金公司来说是巨大的挑战。面对银行理财子公司天然的资金、渠道优势,银行系基金公司的固收业务将受到挤兑,他们也面临着公司层面的战略调整。基金报道组采访数家银行系基金公司获悉,量化基金会成为其下一步的战略方向,目前这些基金公司正在从行业内部和学术界寻找优质的量化基金人才,完善公司的量化投资队伍。

而在另一方面,公募基金又面临着被银行理财子公司“挖墙脚”的尴尬局面。去年12月份,基金报道组注意到,就已经有银行通过猎头公司为即将落地的理财子公司公开“挖人”,对于投资总监一职,给出的年薪待遇最高达到210万元。记者通过招聘网站联系到该猎头公司,多家银行都在为即将落地的理财子公司积极部署投研部门,而公募基金的投研老将则是猎头公司“挖人”的重点对象。

猜想4

保本基金和分级基金清退进入冲刺

去年4月27日,四大监管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正式对外发布,开启了大资管行业的统一监管的新时代。其中,资管新规所提到的金融去杠杆、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等要求,也使得部分不符合监管导向的基金产品面临整改。

保本基金由于具备保本保收益的特征,分级基金采用杠杆策略——成为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重点清理的对象。截至去年年底,正进行转型或完成转型的分级基金有69只,正进行转型或完成转型的保本基金有45只。基金报道组从多家基金公司处获悉,各家基金公司对于旗下大部分产品的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部分规模较大的基金会在“过渡期”进行整改。

去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资管新规,对公募基金的存量产品有着重大冲击。具体来看,公募基金市场上有5类产品不符合资管新规导向,面临整改,分别是保本基金、分级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短期理财基金和部分货币基金。

具体来看:首先,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兑和“去杠杆”,具备保本属性的保本基金、采用杠杆策略的分级基金必然将退出,基金管理人只有清盘或转型两种选择;其次,资管新规要求混合类产品中任一类资产仓位不能超过80%,有部分灵活配置型基金的仓位可以在0-95%浮动;再次,部分采用摊余成本法的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基金要进行调整,需变更为封闭式产品继续运作或改用市值法运作。

距离资管新规发布已经有近8个月的时间,基金报道组从多家基金公司处获悉,目前对于旗下大部

分不完全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产品已经完成整改,有些规模较大的保本基金将会在过渡期内完成整改。相比之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稿,资管新规给出了到2020年的过渡期,给予金融机构充足的调整和转型时间。

想必到2019年年底,基金公司对于旗下规模较大产品的清理工作也会基本完成,避免拖延至2020年。

保本基金提前赎回费率较高,在这类基金收益本来就不高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因赎回造成实质性亏损,保本基金的“保本”仅是对持有保本期的认购者的承诺,对中途加入的投资者并没有“保本”的保证。而2019年正是最后一批保本基金密集到期之时,可以想象到,在这些保本基金到期后,投资者会密集赎回,保本基金的规模也会出现大幅缩水。

而分级基金在去年的加倍亏损,让投资者有些“寒心”。随着2020年最终过渡期尾巴的临近,分级基金转型也会提上日程。因为对于分级基金来说,转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按照合同来办事儿,召开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方可成行,而在去年就有因为“参与表决的基金份额不足”而出现持有人大会未能成功召开的案例,所以在2019年,基金公司也会尽早准备旗下分级基金的转型工作。

猜想5

指数基金规模将进一步扩容

对于一个成熟的市场来说,指数基金在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中一定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具备低费率、透明度高、长期收益优异等优点的被动指数基金,容易获得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居于此,指数基金产品在海外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基金行业新的增长点,而对于我国公募基金市场上的指数基金来说,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指数基金在去年全年收到投资者追捧,尤其是跟踪宽基指数的ETF产品更是在去年实现了规模的翻倍。记者梳理发现,在去年年初时,公募基金市场上共有155只ETF产品(剔除货币ETF,下同),合计流通份额达到831.96亿份,而到去年年底,公募基金市场上ETF产品的数量已经增至198只,合计流通份额达到1763.43亿份,较之去年年初已经实现了翻倍。

所谓ETF,是交易所交易基金的简称,国内目前的ETF都是指数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ETF属于开放式基金的一种,其结合了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运作特点,投资者既可以向基金管理公司申购或赎回基金份额,同时,又可以像封闭式基金一样在二级市场上按市场价格买卖ETF——ETF产品的高度透明性,也为其在去年的规模爆发埋下了伏笔。

ETF产品总体规模在去年实现翻倍的背后,是不断有ETF产品的规模刷新着最高纪录。排除年内新成立的次新基金外,共有122只ETF在去年年底的最新基金规模是其去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占比近八成。

备受关注的几只明星ETF产品更是频频受到资金的青睐。如华夏上证50ETF,该基金在去年年初时的流通份额仅有133.21亿份,截至去年年底的流通份额已经增至211.82亿份;规模爆发最为明显的是华安创业板50ETF,该基金成立于2016年6月份,在去年年初时的流通份额仅有2.9亿份,截至去年年底其流通份额已经迅速增至202.58亿份,去年全年增长了近70倍。

不仅是上面提到的华夏上证50ETF和华安创业板50ETF,包括目前规模较高的易方达创业板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等产品,都是属于跟踪宽基指数的ETF产品。而跟踪标的较为小众的ETF产品,如全指工业ETF、民企ETF、中证军工ETF等产品,虽然其规模在去年全年也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速度较之宽基ETF相距甚远。

实际上,从2018年基金三季度披露的机构持股名单也能够看出,众多机构资金表现出了对宽基ETF的青睐。去年三季度末,险资、券商等主力资金也相继出现在多只ETF产品的机构持有人名单中,如华安创业板50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便新增了【中国人寿(601628)、股吧】、华夏人寿、平安养老保险等多家保险公司。

去年四季度,多只规模较大的ETF产品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资金净赎回,不过在近几个交易日,又有更多的资金申购这些ETF,使得规模较大的宽基ETF继续保持着规模的净增长。对此,也有基金经理坦言,去年涌入ETF产品的大量资金具备明显的风险偏好,在权益市场变现不佳时进入ETF产品,宽基ETF具备更高的透明性和稳定性,尤其受到各路资金的青睐。

伴随着ETF这一指数产品火爆的同时,也有基金公司表示将开始着手布局主题类ETF。有ETF基金经理在接受基金报道组采访时表示:“与海外成熟市场上指数基金庞大的市场占比相比,我国公募基金市场上指数基金规模和数量依旧是‘九牛一毛’,随着投资者教育工作的广泛展开、A股市场不断走向成熟,我国公募基金行业指数基金势必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