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11-08 10:29:27来源:互联网
科创板提出一周年之际,第一批破发股也“震撼登场”,给一直以来习惯于A股打新“稳赚不赔”的投资者们一记心灵重击。
而我们认为,虽然打新不再是一件无风险的事,但对市场参与者而言,取消市盈率隐性限制以及新股破发的存在,或许是更加有利的。一方面,取消市盈率的隐性限制之后,上市公司平均的发行市盈率可以更高,这也就意味着发行人以同样比例的股票,有望融到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破发后“接盘”的二级市场投资者能够拿到更便宜的股票。而且,根据香港股市破发的情况来看,真正有业绩支撑的破发新股,股价一般在发行上市之后3-6个月内逐渐恢复。
因此,未来打新或许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挑选真正优质的公司了。
一、新股破发,到底意味着什么?
科创板上市公司出现新股破发,其实正是科创板进行制度改革,市场机制在新股发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更加成熟,投资者更加理性的标志。
一方面,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在企业上市流程更加便利的同时,新股的供给也显着增加,根据Wind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除科创板)共有107家公司IPO,而科创板自7月开板以来,已经有50家企业上市交易;特别是近期科创板企业更是“扎堆”上市,仅11月以来就有10只新股上市交易。新股稀缺性的减弱,或许是出现新股破发的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在科创板新股发行定价机制中,突破23倍市盈率的隐性限制,使得市场在新股发行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已经过会的54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平均发行市盈率达到61倍,已经显着高于23倍。相比23倍,这或许更加接近企业的真实价值,按照经济学“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上市公司的价格突破或者低于发行时确定的价格,都是正常的现象。
二、破发——越成熟,越正常
放眼全球,其他实行市场化定价的发达资本市场新股破发的概率远高于A股:
以香港为例,截至11月初,今年港交所共有119家企业完成IPO,其中42家公司上市首日便跌破发行价,跌幅最大者达到44%;随后的交易日中,51家公司在上市首周跌破发行价;上市1个月内,有58家公司跌破发行价,占比达到48.7%。而其他的发达资本市场,比如美股,新股破发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即使在A股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破发潮:
2009年A股市场新股发行启动市场化发行机制之后,次年5月便出现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情形;在随后的2011年-2012年间,也曾多次发生破发潮;直到2014年,新股发行重新设定23倍市盈率的上限,IPO之后迅速破发的现象才几乎绝迹。
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新股破发并不一定是坏事。
我们研究了香港股市破发的情况,真正有业绩支撑的破发新股,股价一般都会在发行上市之后3-6个月的时间内逐渐恢复。
而且,如果从博弈的角度出发,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取消市盈率的隐性限制之后,上市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可以更高,这也就意味着发行人以同样比例的股票,有望融到更多的资金;而破发的存在,使得破发后“接盘”的二级市场投资者能够拿到更便宜的股票,承担的下跌风险也更小。反倒是在有市盈率的隐性限制时,除了对于打新者有利之外,其他各方的利益都是受损的:发行人以同样比例的股票,融到的资金更少;后续进场的二级市场投资者,在经历数个涨停板之后,拿到的股票已经远高于发行价;反而在涨停板之后,新进入的投资者会承担更多的下跌风险。
三、破发之后,还能打新吗?
对于投资而言,过去A股“打新”或许是一件“稳赚不赔”的生意;但是,从经济学的规律来说,风险和收益应该是匹配的,而“打新”的无风险收益长期存在反倒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
科创板打破23倍市盈率的隐性限制之后,市场机制在新股发行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破发新股的出现,市场用这种方式给参与打新的投资者上了生动的一课:或许未来打新也不再是无风险的。而且,随着注册制逐步向其他存量板块推进,未来破发的现象可能会越来越多,使市场风险和收益更加匹配。
但是,新股出现破发,并不意味着新股就不能打了,只是说明,打新可能不会再是一件无风险的事了;或许未来,无论是打新还是投资,都需要投资者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挑选真正优质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