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赚钱王到亏损王 华夏基金女掌门李一梅扛得起“金字招牌”

更新时间:2019-04-21 12:37:06来源:环球老虎财经

华夏基金一直是国内公募行业的标杆,不过在进入李一梅时代后,该公司营销能力不俗,投研水平似乎却大幅下滑。2017年,华夏基金还是除货币基金外的公募赚钱王,2018年却成了亏损王。并且,在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公布的一季度权益类产品前20排名中,基本上没有看到华夏基金旗下产品。曾经的“公募之王”,似乎已经在渐渐陨落。

今年以来的牛市轰轰烈烈,但是部分公募基金的反应却比较迟钝,特别是长期作为“公募标杆”的华夏基金,今年以来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增长缓慢。此外,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股票型基金产品、混合型基金产品前20中,基本上没有华夏基金旗下产品的身影。

一直以来,华夏基金都是公募行业里的标杆。自公募1998年成立以来,华夏基金赚取利润总额排名第二,剔除货币基金后排名第一。2017年,华夏基金的表现也相当出色,剔除货币基金后赚取利润320.06亿元,在公募行业排名第一。

但是2018年,曾经的“公募标杆”华夏基金却持续低迷。数据显示,当年合计亏损286.58亿元,为公募界“亏损之王”。或许,这与该公司新掌门李一梅过于重视养老基金、债券基金和ETF基金,而忽视了主动权益基金的投研有关。

2018年4月底,汤晓东突然辞任华夏基金总经理。当年5月,原副总经理李一梅接替汤晓东,成为华夏基金第四任“掌门”。从她的履历看,一直是处于营销岗位。其与2001年8月加入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基金营销部总经理、营销总监、市场总监等,2015年5月起任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可以看出,李一梅精于营销,自身投研能力稍显逊色。

华夏基金一向以投研能力出众,并且培养出王亚伟等一系列明星基金经理。然而2018年却亏损严重,2019年股票型、混合型基金表现一般,投研缺失下的保守性策略,或令华夏基金再也无法重回公募基金王者的宝座。

弱市大扩张,牛市不作为

2019年以来的“春季躁动”行情,无疑是各大公募扩张规模、吸引投资者的绝佳机会,然而华夏基金的反应却相当迟钝。

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自2018年年末至2019年4月11日,华夏基金股票型基金规模从954.45亿元增至1011.97亿元,增幅仅为6.23%。混合型基金方面,自2018年年末至2019年4月9日,基金规模从795.26亿元增至799.79亿元,增幅仅为0.57%。

来源:天天基金网

而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2019年一季度,股票型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为27.96%,混合型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9.19%。查看华夏基金旗下产品净值表现,也基本与平均净值增长率保持一致。因此,华夏基金一季度主动权益类产品净值增长缓慢,很大程度上是投资者大量赎回导致的。

投资者大量赎回,似乎也与华夏基金2018年下半年在弱势行情下逆势扩张,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有关。华夏基金“第四代掌门”李一梅是营销出身,或与此相关,2018年下半年华夏基金股票型基金产品规模扩张相当迅猛。

截至2018年6月30日,股票型基金产品规模才仅为624.06亿元,在到了当年年末,规模已经高达954.45亿元,半年时间里规模就增长了52.94%,这样的成绩在弱市环境下显得异常突出。

但是,A股行情不好的背景下,权益型基金扩张越迅速,给投资者带来的亏损也越多。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华夏基金旗下可统计的186只基金中有103只亏损,全年合计亏损286.58亿元,在132家基金公司中亏损金额最多,成为当年公募“亏损王”。剔除掉货币基金后,华夏基金亏损更是超过380亿元。

要知道,2017年华夏基金共创造收益371.48亿元,剔除货币基金后,华夏基金旗下其它类型基金共为投资者赚320.06亿元,在当年公募基金中排名第一。

或许,没有2018年下半年股票型基金疯狂的逆势规模扩张,华夏基金2018年权益类产品也不至于亏损如此惨烈。确实,精于营销的李一梅上任后,股票型基金的规模飞速扩张,但是与投研实力、市场行情不匹配的规模扩张,却令华夏基金吃了大苦头。并且,也会给该公司产品在后续营销上带来更多困难。

//逐渐保守的“领航员”李一梅//

李一梅2018年上任之初大展身手,当年下半年公司股票型、债券型和指数型基金产品规模,都取得了突飞猛进,分别从年中的624.06亿元、261.58亿元和635.15亿元增至年末的954.45亿元、367.25亿元和967.74亿元,涨幅分别为52.94%、40.39%和50.27%。特别是,股票型、指数型这两类权益类,涨幅均超过5成。

当期,上证指数却从2847.42点跌至2493.90点,跌幅达12.42%。由此可见,华夏基金的市场营销能力不可谓不强大。但正如上文所言,弱势环境下权益类产品扩张越猛,亏损规模也越大。

可能是2018年的业绩表现太差,李一梅领导下的华夏基金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保守。根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华夏基金仅新成立了4只基金产品,分别为华夏科技成长股票、华夏四川国改ETF联接A、华夏四川国改ETF联接C以及华夏养老2050。其中,只有华夏科技成长股票一直为主动权益类产品。

有趣的是,截至目前,华夏科技成长股票还是亏损的。该基金成立于2019年3月5日,截至4月18日收盘,单位净值为0.9988。与之相比,上证指数从3月5日开盘价3019.88点涨至4月18日收盘的3270.88点,涨幅达8.31%。指数大涨的背景下,华夏科技成长股票居然还亏损了,投研能力之差可见一斑。

来源:天天基金网

或许,正是投研能力的不足,才令“女掌门”李一梅不敢大规模发行主动权益类产品。纵观李一梅担任总经理后的历次公开发言,她也比较青睐发展养老基金和ETF产品,在投研能力上,则强调发展AI 智能投顾。

2019年1月,李一梅在做客新浪时,甚至表示养老是基金下一个20年最大风口。然而短期时间内,养老基金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

“无冕之王”今安在?

华夏基金是国内“明星基金经理”的摇篮,曾经的投研能力也无与伦比。在公募行业,华夏基金也最早提出“研究创造价值”的投资理念,并制定了严格的投资管理流程和制度。

在范勇宏时代,他对投研特别重视,对于规模却比较克制。据了解,范勇宏对于投研团队却一直非常舍得投入,并且给予研究员极大的信任;华夏基金建立了自己培育研究员到基金经理的体系,让研究员也有投研决定权。

而重视投研的同时,范勇宏也不盲目追求规模。2009年,华夏基金发行的华夏盛世精选受到投资者追捧,不到半天就得到180亿份的认购。不过,范勇宏很快就把这款基金的发行叫停了。一般来说,基金规模越大,业绩也越难做的好。范勇宏这么做,说明在他心里投研水平一直高于规模增长。

来源: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

而进入李一梅时代似乎恰恰相反,营销部门出身的她,上任之初似乎就极力追求权益类产品的规模增长,仅2018年下半年,股票型基金、指数型基金的增幅就双双超过50%。

而规模的快速增长,似乎也对华夏基金投研能力提出挑战。在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的一季度基金产品排名中,权益类产品前20名难觅华夏基金踪迹。

数据显示,一季度标准股票型基金(A类)榜单中,前海开源、诺安基金和鹏华基金排名靠前,前20只基金产品中,没有一只是华夏基金旗下。此外,在主题指数股票型基金、偏股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前20名中,也没有找到华夏基金的身影。由此看来,华夏基金的投研能力已经大幅下滑。

或许,提拔李一梅担任总经理开始,便标志着华夏基金从更看重投研逐渐转向更看重规模。业绩是基金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石,也是吸引投资者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一旦投研能力不足,公募基金也就失去了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文章来源:环球老虎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