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家公司市值超净资产10倍 115家公司“破净”

更新时间:2020-04-16 08:44:54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78家公司市值超净资产10倍 115家公司“破净”

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收盘,1135家A股公司披露了2019年年报。按照4月15日收盘价,这些上市公司市净率PB值平均值为3.96。其中,120家公司的PB值小于1,扣除PB为负值的5家*ST公司,115家公司“破净”。此外,78家公司PB值大于10.1025家公司每股净资产同比提升。

破净股占比逾一成

在上述120家PB值小于1的公司中,*ST盈方、*ST华塑、*ST夏利、*【ST秋林(600891)、股吧】、退市保千5家公司报告期内净资产为负值,导致PB值为负。这些公司面临退市风险。有的公司年报披露后,交易所第一时间就决定其暂停上市。

以*【ST盈方(000670)、股吧】为例,公司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412.96万元,同比下降95.97%;归母净利润亏损2.0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2379.09万元。年报披露后,盈方微收到深交所关于公司股票暂停上市的决定。公司股票于4月7日起暂停上市。

除PB值为负值的5家公司外,另有115家公司的PB值小于1,在银行业、电力业、房地产开发业、高速公路业、煤炭开采业这些公司占比较大。

具体看,信达地产、鞍钢股份两家公司PB值均小于0.5;中煤能源、交通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广深铁路、上海能源6家PB值位于0.5至0.6之间;光大银行、城建发展、悦达投资、【华锦股份(000059)、股吧】、江苏银行等29家公司PB值在0.6至0.7之间。这37家公司PB值均小于0.7,破净程度居前。

记者梳理发现,在上述破净股中,除了5家PB值为负数的公司,其余公司报告期均实现盈利。在上述115家“破净”公司中,仅50家净利润同比下滑,其余公司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上述37家PB值小于0.7的公司中,仅13家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其余24家公司均实现不同程度上涨。在业绩下滑的公司中,仅少数下降比例较大。PB值小于1的“破净股”整体保持较好的业绩增长。

其中,齐峰新材、【五洲交通(600368)、股吧】、华电国际等多家公司PB值小于1,而2019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0%。

以齐峰新材为例,公司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32.5亿元,同比下降11.67%;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33亿元,同比增长127.43%。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元(含税)。截至4月15日收盘,齐峰新材的PB值仅为0.79。

千家公司PB值下降

上述1135家上市公司中,按照2019年年报及2018年年报数据计算,截至4月15日,1025家公司PB值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占比达到90.3%,表明这些公司2019年每股净资产有不同程度提升。

在这些公司中,不乏业绩翻倍的上市公司。以五洲交通为例,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21.47亿元,同比增长18.03%;实现归母净利润约8.78亿元,同比增长106.94%。截至4月15日收盘,按照五洲交通2018年年报数值计算的PB值约为0.98,而按照2018年年报数值的PB值为1.1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记者表示,市净率是A股投资选股的一大参考指标。从基本面选股,PB、PE都是重要指标。每股净资产高,说明安全边际高。但每股净资产高低,并不完全对应公司是否优质。比如,钢铁、水泥、银行类等公司的PB值一直较低。这些公司很多属于重资产类公司,每股净资产高,但带来的效益并不一定高。一些科创类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较低,股价较高,PB值也较高,但不意味着这些公司效益不好。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对记者表示,以科技创新、高无形资产为代表的轻资产类上市公司,由于每股净资产较低,风险相对较高。但这类公司以较低的资产比率创造较高的价值。从不同行业选股,采用的模型以及PB估值权重不一样。

热门股PB值较高

记者统计发现,上述1135家上市公司中,78家公司PB值大于10,6家公司PB值大于30.ST云网以263.77的市净率位居已发布年报上市公司PB值首位。

在上述PB值大于10的78家公司中,66家公司2019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其余12家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下滑。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医药、防疫物资生产、在线教育、居家办公、手游、速食食品等热点板块公司股价大幅攀升,PB值居高不下。

以中公教育为例,公司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91.76亿元,同比增长47.12%;归母净利润为18.05亿元,同比增长56.52%。截至4月15日,公司PB值为42.24,位列已发布2019年年报上市公司PB值前三位。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记者表示,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类上市公司的需求增多,业绩增长,股价持续攀升。随着在线教育习惯的逐步养成,相关上市公司有望持续受益。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