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06 11:30:10来源:证券日报
原标题: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新规出台 扩展定义范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本报记者苏向杲杨洁
12月2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
“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速发展,各类新兴表外业务不断涌现,成为银行收益的重要来源。但部分表外业务管理与业务发展存在差距,积累了风险隐患。”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在此背景下,《办法》按照全覆盖原则,将所有表外业务统一纳入监管。同时,以是否存在信用风险及承担信用风险的主体为依据,结合表外业务特征和法律关系,将表外业务划分为“担保承诺类、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其他类”四大类,对不同类型的表外业务提出了差异化的监管和管理要求。
“对银行承担信用风险的担保承诺类业务,重点监管信用风险,关注统一授信执行、表外业务信用风险转换系数、表外业务垫款等情况。对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业务,重点监管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关注业务操作规范、客户投诉、金融消费者保护等情况。”上述负责人表示。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部分表外业务技术含量较低,管理不够规范;少数银行把表外业务视为规避监管的手段,借表外业务之形,行表内业务之实;部分表外业务违规操作,实质上承担了较大的风险。不少表外业务不像表内业务一样有风险限额、资本计提等要求,其风险隐蔽性更强,如果不加以约束,将有可能转化为系统性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办法》对表外风险管理框架进行了重塑,在原有风险控制、风险监管等相关内容基础上,重新构建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框架体系,在政策制度、限额管理、授权管理、审批机制、关联交易、压力测试、内部控制、会计核算、统计信息系统、合作机构等方面作出相关规定,并对担保承诺类、代理投融资服务类和中介服务类业务提出差异化的风险管理要求。
同时,对表外业务的审慎经营和监管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穿透原则,准确识别、评估和缓释各类表外业务风险,针对相关资产的风险分类和减值准备计提、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资本计提、相关风险准备金计提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推动商业银行强化合规意识、做好风险抵补。
“《办法》根据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变化,加快补齐制度短板,有助于提升监管效率,有效防范潜在金融风险。”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在董希淼看来,《办法》扩大表外业务监管范围,不留监管死角。同时增强信息披露力度,明确和提高了要求,贯彻了“穿透式”监管精神,有利于加强银行表外业务监管,引导银行增强合规意识,规范发展表外业务,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