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报道 | 2025年保费规模将超1600亿,科技赋能农险再攀下一座高峰

更新时间:2022-06-21 11:30:03来源:财经网

原标题:金融报道 | 2025年保费规模将超1600亿,科技赋能农险再攀下一座高峰

韦璐/文

在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稳定农民收入方面,农业保险的作用不言而喻。近日,业内首部《科技助力农险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显示,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稳步发展,保费规模持续增长,到2025年或突破1600亿元。而这其中,科技扮演的角色日益鲜明。

友泰商服CEO赵大玮对财经网金融表示,科技的应用在农险产品设计、投保流程、核保流程、理赔风控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当下,随着“科技赋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观念成为业内共识,多家保险公司也积极在农险领域引入科技的力量。

保费规模七连增,农险公司分支机构遍地

《白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继2020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到815亿元后,2021年我国农险保费同比再增长18.4%,达到965.18亿元,连续两年保持全球农险保费收入第一大国的地位。此外,自2015年来,我国农险保费已连续七年保持10%以上增速。以国际经验法测算,农险保费规模于2025年将超过1600亿元。

一个直观的表现在于,专业农险公司在各地相继成立。

2004年9月15日成立于上海的安信农险是我国第一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天眼查工商信息显示,其经营范围为农业保险;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法定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其他涉及农村、农民的财产保险业务等,经营区域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

2014年10月,太保产险受让上海国际集团、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有的安信农险共计17166.92万股股权,占总股本的34.33%,至此成功将农险牌照收入囊中。2020年12月,安信农险正式更名为“太平洋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财经网金融查阅太平洋安信近5年年报发现,2017年至2021年,农业保险始终是其原保险保费收入最高的险种。保费收入分别为7.01亿元、7.86亿元、8.58亿元、8.69亿元、10.71亿元。5年间,农险保费收入增幅达到52.78%。

与太平洋安信同年成立的还有安华农险,注册地为吉林省长春市。其最新年报显示,2021年公司实现保险业为收入55.60亿元,归母净利润为5634.69万元。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成立至今的18年里,这家农险公司不断走出地域限制。

当前,安华农险的经营区域包括吉林、内蒙古、北京、辽宁、大连、山东、青岛、四川、黑龙江、河北、广东。另据企业预警通收录,安华农险当前在国内共有分公司、支公司、中心支公司等各类分支机构共465家,数量为国内几家专业农险公司之最。

由地方起家,而后在国内多省开设分支机构展业的专业农险公司并不罕见。2005年1月,国内唯一一家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阳光农业相护保在黑龙江哈尔滨注册成立;2008年1月,国元农险在安徽合肥注册成立;2015年5月,中原农险在河南郑州注册成立。

而2020年的最后一天,我国唯一的“国字头”农业再保险公司——中国农业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天眼查工商信息栏显示,其经营范围为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业务以及转分保业务。

据悉,成立一年内中国农再已与35家农险经营公司签署了再保险标准协议,保费规模超过190亿元,承担分保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20%,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近1万亿元,服务农户1.88亿户次。

除此之外,财经网金融注意到,人保、平安、国寿等大型险企包括曾经的“老牌农险企业”中华联合、中航安盟等多家财险公司也都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根据银保监会财险部向业内下发的通知,截至2020年8月,我国共有29家符合农险经营条件的险企。据预测,随着农险在产险业务中占比逐步提高,2025年其也将成为财险公司的第二大非车险险种。

政策推动的同时呼唤科技力量

事实上,我国农险的快速成长,离不开中央财政及各地政府持续多年的优化补贴政策。

财经网金融梳理发现,2003年,中央首次提出“探索建立政策性农险制度”,我国的政策性农险也自此正式起步;而自2007年中央财政农险保费补贴试点以来,农险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现代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和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我国内蒙古、辽宁等六省开展了对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2021年,实施范围又由原本6个省份的24个产粮大县,扩展为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近千个产粮大县。

“2022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独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农业保险相关内容更是被多次提及。”Co-Found智库秘书长张新原告诉财经网金融。

紧接着,今年4月银保监会又下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再度强调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要增强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作用,提升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

中央政策保驾护航之下,地方同样在不断加码。财经网金融注意到,今年以来,广西、江苏、安徽等地先后发文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白皮书》也指出,政策支持和需求升级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农险持续扩面、增品、提标,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

与此同时需要正视的是,农业保险发展的阵痛也在逐渐呈现。赵大玮告诉财经网金融,农业保险的风险可控性通常较低,当前政策性农险由于背靠财政补贴,投保组织更行政化;相比之下,商业农险费用较高,农民投保和保司承保的意愿都不高,导致其不温不火,增长乏力。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告诉财经网金融,由于农险承保、核保及定损等工作大多是通过人工实地采样的方式进行,工作量巨大且繁琐、理赔周期过长等问题严重制约农险服务发展水平。此外,农险业务通常是村域组织与保险公司之间的联动,而村域组织及个人对于保险和风险管理认知不足,成为一个巨大阻力,易被“有心之人”利用,导致农险骗保案件屡见不鲜。

“在看到农业保险市场方兴未艾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认,目前农险在更高效服务、更低成本服务、更加精准和针对性的服务上还存在不足,所以需要结合科技手段和工具。科技赋能下的农险,在助推数字乡村和乡村振兴上将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但需要考虑的一点是,农村的数字化硬软件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同步跟上,甚至是要先行发展。”张新原对财经网金融指出。

数字化向承保、理赔两端延伸

当前,农险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不再是纸上谈兵。

去年7月,财政部金融司司长曾表示,财政部正联合多部门推动完善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数据信息服务平台,会同有关部门逐步整合财政、农业农村、气象的防灾、产量、价格等各类涉农信息数据,尽可能将其整合到统一平台上。同时,运用遥感、测绘、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高理赔流程的信息化水平,以数字化的手段,促进市场规范化,提升理赔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类似的技术已有险企投入了实践。5月19日阳光保险披露,其“天眼风险地图平台”上线了灾害风险评级、强风降水风险分析、全国气象灾害预警、防灾物联网监控平台等客户防灾减灾服务功能,可实时向客户提供暴雨、台风等14类预警。

事实上,随着“科技赋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观念成为业内共识,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正开始向农险产业链的两端延伸。

例如,在承保端,多家保险公司在奶牛养殖险业务中采用了“牛脸AI识别”技术,为每一头牛打造专属“身份证”,以防范奶牛承保理赔环节的道德风险;在理赔端,卫星遥感技术的引入,助力了农险在我国农业分散经营、农作物面积核定难、“冒保”“替保”“虚保”情况频发等问题中“突出重围”。

不久前,太保产险的农险航拍测亩仪“一键航拍”功能在广东省珠海市某农村落地。据了解,这项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技术协同配合,可以在3分钟内对500亩水稻田进行快速验标和查勘。

中华保险则持续走“精准化”路线,推动土地信息的精准化应用,把基本农田保护机制与保险业务创新衔接起来,融合卫星影像数据、行政区划数据、耕地地块数据、土地确权数据和农户历年承保数据等形成承保标的库,精准解决作物承保面积的真实性问题,为落实耕地保护硬措施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和服务。此外,其还打造了“数字中华”农险品牌,种植险遥感落图撞库准确率高达95%,承保地块覆盖率有效提升。

在政企联动方面,平安产险协助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研发了全国首个农险综合信息平台,推出承保理赔信息线上采集、各级财政补贴线上申请审批等功能,实现农险数据一张图。各级政府可随时查看辖区内分区域、分品种、分保险公司相关数据,实现农险政务管理精准化、透明化。据悉,2020-2021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已将该平台在省内21个地市推广。

“农业保险作为我国扶持农业的一项重要的金融工具,要保障其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政府端、保险端、服务端、种植(养殖)端多方共力。在农险业务开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数字信息化技术和手段,降低人为操作和干预因素。同时,险企要做好政策和受益者的中间扭转衔接角色,总结过去经验,从宣传、承保、核保、日常管理、理赔各个节点入手,强化管理和优化机制。”袁帅说。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