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9-08 11:30:02来源:财经网
原标题:金融报道丨防范网络安全风险出实招,保险业加紧布局这些新风口
韦璐/文
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带来的种种安全问题也在不断隐现。9月5日至11日是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9月7日是宣传周电信日。相关日期的到来,再次为大众敲响网络安全意识的警钟。财经网金融注意到,在防范网络风险方面,保险业已跟上了步伐,加紧布局了多种类型的保险产品开发,助力个人与企业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电信诈骗险为损失“兜底”
个人信息泄露成常态,诈骗套路防不胜防。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之下,电信反欺诈宣传深入人心,并取得了不错的防范效果。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家反诈中心共拦截诈骗电话15.5亿次,诈骗短信17.6亿条,紧急止付涉案资金3200余亿元,成功避免2800万名群众受骗。
在源头拦截之外,保险也在受害者的损失挽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财经网金融近日搜索发现,某互联网保险平台已推出了“电信诈骗险”。
该产品的介绍中显示,其针对的诈骗种类包括贷款代办信用卡、冒充电商/物流客服、冒充公检法政府机关、军警、领导熟人等、虚假购物/服务、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等,保障内容包括银行卡、支付宝、微信支付账户上的资金,红包及转账也在范围内。根据条款,在合同周期内,被保险人因遇见上述情况导致个人账户资金损失,经公安部门立案,且在约定天数内仍未追回的,将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财经网金融注意到,此款产品的保障期为1年,目前有三档保额可选,年保费最低7.9元可保1万元,最高48.8元可保10万元,有一定免的赔额及赔付比例。值得一提的是,类似产品还推出了“家庭版”,可为投保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最多8人提供保障,保费相对个人版也略高。
文旅创新创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德欣对财经网金融表示,近年来电信诈骗事件较多,且一旦“中招”对受害者的经济及心理的影响都比较大,由此看来,电信诈骗险的推出是很有必要的,它契合了保险服务民生的大方向。
“但这里面有一个难点,即电信诈骗的认定问题涉及到更加严格的手续,出险时可能需要提供通过公安等部门提供一定的证据,证明其电信诈骗受害者的身份。另外,在对电信诈骗的界定标准上应尽量细致,要清晰载明什么情况可以承保,什么情况纳入免责条款。” 张德欣表示。
财经网金融注意到,上述产品的介绍中就列出,因“故意行为或重大过失行为、非法金融行为、参与网络刷单/返利等活动、参与网络婚恋交友行为造成资金损失”的情况,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对财经网金融指出,由于不法分子诈骗手法花样繁多,且不断翻新,市面上的电信诈骗险很难实现对所有诈骗形式的“全覆盖”。基于在认定网络用户是否具有主观故意方面存在难度,保险公司将部分诈骗形式排除在了电信诈骗险的保障范围之外。“建议用户在进行投保时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尤其要提前了解保险的保障范围、免责条款等重要事项。”
对承保公司而言,资损赔偿界定则成为其推出电诈险产品的突出难题。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告诉财经网金融,事实上,电诈险并非新鲜事物,五年前就有险企尝试过此类产品服务,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主要是由于当时的费率设定缺乏可持续性,赔付率高达1.5到2倍。“众所周知,保险产品的设计是非常依赖案例数据的,数据匮乏不解决,产品设计很容易陷入无源之水的窘境。”
如今信息技术迭代发展的新形势推动电诈险市场“重启”,并为之提出了新的要求。
陈佳指出,如何创新产品提升服务,利用保险产品精算优势,为系统性解决电信诈骗资损赔偿提供可持续、定制化服务是新型电诈险的核心。在现实中,通过创新赔付范围、赔付标准和约定保障期、等待期等科学手段,能有效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一方面从产品设计角度必须做好事前准入、事中防范、事后保障三大服务;另一方面要严控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精准设计保障条款,防止因设计疏漏造成投保者恶性骗保的行为,同时便利取证过程以支持精准理赔。”陈佳说。
网络安全险护航企业运营
不止个人,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同样是企业的重要课题。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过程中的战略性资产。然而,各类数据泄露、黑客攻击、网络病毒的新闻屡见不鲜,其中不乏国际知名公司。
不久前,某国外知名通讯公司在一份通知中披露,公司经历了一起网络安全事件,导致部分客户信息被未授权访问,而这也是其今年第二次报告数据泄露事件。今年4月,裁判文书网也曾披露一起某通讯企业前员工越权访问公司机密数据并致使数据外泄的案件。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应建立和完善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范用户数据泄露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可借助网络安全险把损失降到最低。“网络安全险的本质是转移网络安全风险,弥补网络安全问题出现后的损失,为数据企业提供一份保障。”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告诉财经网金融。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也对财经网金融表示,随着数字化的步伐的推进,企业在网络环境中都存在规避风险、防范风险、促进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而针对网络风险、黑客攻击、信息泄露等情况设计的网络安全险,正是适应了社会的需求而诞生的。它能在保障相关行业发展的同时,在产业层面、技术层面及社会意识等层面推动网络安全健康发展。
据悉,今年7月,上海推出了全国首个普惠版网络安全保险产品。同月,国内首批网络安全保险已签约。公开信息显示,该产品由上海银保监局联合七家保险公司打造,能够为企业提供包括业务中断损失、网络勒索损失、数据泄露损失等经济支出的综合性保险解决方案,预计可覆盖目前小微企业面临的80%以上网络安全风险。
总体看来,我国网络安全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产品设计还存在一定难点。盘和林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其定责难题,诸如什么样的网络安全事故才会获得理赔,又或者能够多大程度上保障用户安全,数据安全事故发生之后理赔流程如何确定等。另外,很多需要网络安全险的企业是专业企业,他们对于网络安全可能比保险公司要专业很多。
而纵观全球,网络安全保险已体现出较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近日发布的《2022网络安全保险科技白皮书》显示,过去的30年里,全球网络安全保险产业经历了起步、逐步发展阶段,产品逐渐完善优化,自2013年步入起快速上升期。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发布的《2022年全球网络安全保险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网络安全保险市场规模为92.9亿美元,2022年约为119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29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47%。
《白皮书》认为,随着网络安全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落地、重要行业领域网络安全顶层设计的密集出台,我国网络安全保险产业已迎来发展机遇期。据中国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测算,2021年我国网络安全险保费规模达到7080万元,最高保额超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2倍以上,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有风险就有市场,但目前国内这个市场前景还不够明朗,未来要看需求和实际保障的情况,很多有需求的潜在用户还在观望。”盘和林说。